头顶烈日,气温超过了30度,江苏大学大四毕业生何勇还是坚持穿着制服出去送外卖,“穿着制服显得比较规范。每次送外卖,我都要自我推荐说我是大学生,现在创业卖馄饨,这是我最大的‘噱头’。”
5月20日,何勇集资了20万元,在江苏大学后街盘下了一个40平方米的店面,加盟了一家馄饨连锁店。短短20天不到的时间,他的小店净赚了1万余元,何勇说,自己还有很多创业的想法没有实现,只要选对项目,肯付出,他相信自己能在创业这条路上“活”下来。
眼睛弱视,被逼走上创业之路
23岁的何勇来自四川南充的一个小乡村,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的他成绩优秀,拿过奖学金,也早早地和浙江台州一家制药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然而,他心中一直有个不敢吐露的痛,那就是高中时视网膜脱落造成他左眼弱视。
眼睛弱视,给何勇的大学生活造成了不少困扰。他是班里最早立志考研的人,却在考研体检前夕悄悄放弃了考研;同学约他去考驾照,他推脱说自己没有空;甚至看到心仪女生,也不敢上前去搭句话。今年3月,他去工厂上班,实验室里化学试剂的刺激性气味让他眼睛极度不适,“像正常人一样读书、工作,我肯定比不上别人,走创业这条路就是逼出来的。”何勇说。
为了说服同学凑齐启动资金,何勇还给同学算了一笔帐,“20万元的投资看起来很大,可是就算失败了,还有十几万元的店铺转让费可以保本,平摊下来一两万元的亏损对每个年轻人来说是承担得起的。”就这样,化工学院的5个小伙伴就集资20万元,卖起了馄饨。
一天工作15个小时,这不算苦
大学周边的餐饮生意都很红火,但是,其中的艰辛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开店之初,何勇和另一个同伴胡志良料理店面,忙得焦头烂额。
“每天早晨八点到店里理货,整理厨房,外卖、收银、下单、洗碗……一直要忙到晚上十一点才能回宿舍睡觉。”何勇戏称自己又是老板,又是伙计,还要负责和店里的顾客“陪聊”,了解顾客的建议和满意度。熟悉学生生活习惯的何勇接手店铺,第一招就是加入了一家外卖网站“饿了吗”,网络直接点单还能享受优惠,店铺的外卖量直线上升,生意最好的一天做了1200多元。
辛苦的付出换回的是顾客的光顾,很多老顾客都问何勇,“店里是不是换老板了?服务比以前好了很多。”何勇骄傲地告诉记者,接手店面不到20天,已经净赚了1万余元,这对试水创业的他来说是个好消息。“只要创业有激情,做8小时就能挣8小时的钱,做10小时就能挣10小时的钱。”现在,何勇正享受着这种自主创业的艰辛和甜蜜。
毕业后卖馄饨,大学白读了吗?
“大学毕业了开饭店也太没面子了,大学四年不是白上了?这样的创业高中毕业生也能做。”何勇的创业在同学中引起了各种各样的反响,何勇很淡然,“大学四年和不同的人接触,我待人处事都成熟了很多,这是四年前的自己达不到的。”至于面子的问题,何勇说,行业不分高低贵贱,他用了一段网络调侃回应那些质疑,“当你可以放下面子赚钱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懂事了。当你用钱换回你面子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
“只要店面的地理位置好,做得不比别的店难吃,你的店面就不会倒闭。”对大学周边的餐饮业,何勇有自己的看法,他坦言,经营这样一个店面,想要做大做强不太现实,他和同伴正计划着依靠卖馄饨的第一桶金,尽可能地在周边寻找成熟的餐饮项目,经营更多的店面,为自己创业的遍地开花尽可能地铺路。
通讯员 吴 奕 江苏经济报记者 侯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