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柯是典型的“90后”,江西人,高考调剂到山东,就读了对他来说自认为“没什么感觉”的法学专业。今年已经顺利拿到了毕业证和学位证的他,既没有考上研,也没有拿到一家公司所谓的“offer”。他向经济导报记者诉苦,家人劝他回江西就业,但他想闯荡。面对转瞬换位的人生路,他似乎还没有做好准备。
19日,麦可思研究院调查编著的《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正式发布。根据这项报告,在2013届毕业生中,前些年被炒得火热的法学、动画学以及艺术类的音乐表演专业,此次都“入围”就业率最低的十大本科专业。
与此类似的还有大家认为较为“吃香”的医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
山东盛世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汪祺对导报记者表示,他们今年需要招聘20名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报名邮箱粗略估计收到了120多封邮件。“作为人力资源经理,我对毕业生现在所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感同身受;作为工作单位的部门负责人,我更希望招聘到优秀的学生。”他认为,面对用人单位,很多学生不会展现自己,用人单位郁闷,毕业生也很彷徨。就业难孰之过?黎明柯很后悔自己选择了法学专业。“作为一个二本学校的法学系学生,如果不去考研,或者不参加司法考试,等于失业。”黎明柯对导报记者抱怨着自己曾经的错误决定。他认为当初报考时,法学还算是热门专业,可如今看来,找工作变得越来越难。许多毕业生纷纷诉苦,当初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的明明是热门专业,眼下却变得“冷清”。据统计,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份”。而2014年在此基础上仍有增长,预计将突破700万人。“冷门也好,热门也罢,整个招聘的人才需求是会有饱和的。高校如今在开办专业招生方面并没有从整个社会和就业市场的角度综合考量。”山东高校就业辅导中心老师刘希伟对导报记者表示,高校是人才管道的出口,社会用人作为接口,双方的需求应该是对应和匹配的,过多或者过少都会造成相应的社会化问题。北京信达外语翻译公司的总裁朱元与刘希伟持不同看法,“高端毕业生的就业观并不单纯是高校的责任。用人单位当然希望自己能够雇佣到最优秀的人才,但是很多优秀人才考了研、出了国、考公务员、进国企,对于很多民营企业、第三产业来讲,应聘的高端人才就非常少了。”导报记者询问秦明柯同样的问题,他希望找到一份自己渴望的“好工作”。与秦明柯有同样想法的毕业生不在少数。据导报记者了解,像秦明柯这样的二本毕业生大多去了民营企业。但民营企业所提供的薪资水平、福利水平却并不能为绝大多数大学生所满意。创业成为新选择面对“90后”毕业生的多元化选择,马佳佳作为一个符号式的人物,给了很多应届毕业生一个创业先锋的模板。“今年高校毕业生创业人数达到了一个小高潮,无论是自己做餐饮、传媒、教育,还是做高新技术产业,现在的‘90后’已经不可小觑。”刘希伟说。朱元在运营公司之外的另外一个身份是“天使投资人”。“我现在每周都会和很多怀有创业理想的‘80后’、‘90后’交谈,他们选择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践。并不是就业难逼着他们创业,更多的是来自于他们内心的渴望。”朱元认为很多“90后”的创业点子非常好,但具体实施却需要有很多“过来人”的帮助。面对庞大的创业需求,如今更多的“海归”毕业生也纷纷回国创业。在山东省侨联的青年海归创新平台,从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回国的留学生齐聚于此,纷纷表达对创业的渴望。“创业是需要氛围的,更是需要很多社会力量的支持,大学毕业生需要,海归更需要。”山东省侨联主席梁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