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机器排挤工人”的著名论断,而这一现象正在中国上演。
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日前宣布,去年初海尔员工数量是8.6万人,年底减少至7万人,裁员比例为18%。不仅海尔,其他大型家电企业如美的、创维、格兰仕、格力、海信、志高和奥马等,也都在大量使用自动化设备或机器人。
对于机器人的使用效果,家电企业几乎都持肯定态度。
美的内部人士举例说,假如按照5万元/人的平均年工资计算,一台15万元的机器人3年即可收回成本;同时,机器人的应用使得产品品质稳定得到保障、均衡生产能够顺利进行。经测算,2013年因自动化提升,美的家用空调事业部直接人工成本降低了800余万元。
招工难、人力成本上升,成为中国机器人市场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后,广东省企业出现短期性用工缺口放大现象,峰值达到80万-100万人。
人工成本上升和“岗位缺人”直接催生了机器人的广泛应用,而机器人的广泛使用势必造成“人缺岗位”的现象。“岗位缺人”让老板难受,“人缺岗位”让工人难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马克思所说的“异化”现象。
诅咒和愤恨机器人排挤工人的做法毫无意义。生产工具的革新和劳动效率的提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机器人的使用只会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普及,而劳动者的地位会越来越“尴尬”。
转型中,中国劳动力市场和企业生产经营要求不匹配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企业生产经营急需的人才难以满足;一方面,劳动者失业的压力与日俱增。劳动力市场这种“供非所需,需不能供”的状况,将伴随经济结构调整的整个过程。
知识经济会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并产生许多新兴行业,但这些改造后的高效传统产业和新兴行业,并不能完全容纳从“夕阳行业”或传统产业释放出来的工人。较高的生产率意味着需要较少的人数。同时,知识经济时代将对人的知识和素质都有更高的要求,这种“岗位缺人”与“人缺岗位”现象的解决需要相当长时间。从短期和局部来看,失业并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但从长期和全局来看,在具有众多人口的中国,失业有可能上升为第一大社会问题。
因此,面对机器日益排挤工人的新趋势,政府一方面要支持推广应用机器人,以提高生产效率;一方面要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发展,尽可能保障就业。大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会降低其社会平均利润率,造成工业品价格走低;服务业和小微企业因劳动力再生产成本较高,使其必须保持较高的服务产品价格,人工服务越来越贵。由此,社会生产各部门都能获得合理的利润,大大减轻“机器压榨工人”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