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到今年4月底,全市累计新增就业5.97万人,其中企业吸纳近2万人,占新增就业的33.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6%以内,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与稳定,促进了经济健康发展。
本报讯 去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扶持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创业就业工作力度,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完善政策体系
为推动就业工作,我市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创业就业六项重点建设项目,成立了由市长为组长的包头市创业就业工程领导小组,全面推进我市的创业就业工程。
与此同时,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加快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发展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促进就业创业、推动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和完善创业培训工作等方面政策措施,形成了完善的创业就业政策体系。
促进创业就业
我市着力依托重大项目建设、借助企业发展促进就业。特别是在昆区特钢园区、青山区装备园区等园区,只要项目落地,就业服务先行跟进。围绕非公经济、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支持力度。
通过完善创业培训内容、简化小额担保贷款手续、增加培训机构,为创业者提供“一条龙”跟踪指导服务。设立了2000万元的创业发展资金,认定了东海淘宝城等13个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基地。成功举办了两届创业就业推介招聘会,向全社会展示推介好的创业项目。全市共为7542名创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15亿元;创业培训1.08万人,培训后成功创业6296人,创业带动就业2.15万人。
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
设立了1000万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专项资金,建立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社区就业平台登记制度。通过组织大学生专场招聘会、招募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措施,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成立了自治区首家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依托稀土高新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内蒙古科技大学和东河区人才市场建立了3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设立100万元的奖励资金,用于奖励创业个人和团队。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1.98万人,就业率达87.39%。
发展家庭服务业
积极通过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设立了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专项发展资金,已投入资金880万元。认定员工制家庭服务企业41家,吸纳从业人员9076人。实施家庭服务业特别培训计划,认定家庭服务业技能培训机构31家,工种达74个,培训从业人员6307人。启动了包头市家庭服务网络信息呼叫中心,建设社区家庭服务站25家,建立了以呼叫中心为统领,社区家庭服务站为支撑,基层社区信息员为基础的网络化、网格化家庭服务体系。将社区养老、保育保洁、月嫂保姆等家庭服务与促进就业相结合,吸引就业群体通过家庭服务业实现就业。呼叫中心成立以来,累计接听电话7200多个,服务广大市民3000人次。
夯实公共就业服务
启动了包头市“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圈建设工作。加大了就业困难人员援助力度,开发了保洁、绿化、家政等公益性岗位,发放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1.1亿元,公益性岗位补贴550万元,新招募了549名高校毕业生社区民生志愿者充实到基层服务平台,服务就业。先后帮扶近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了再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