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悉,内蒙古不断创新合作方式,完善合作机制,推进东西部劳务对接工作,进一步破解农牧民转移就业难题。
当前,内蒙古农村牧区有近260万人需要转移就业,主要分布在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等东部地区,其中大多数农牧民工受教育程度低,只能从事低端劳动,农牧民转移就业难题亟待破解。
据介绍,内蒙古东部各个劳务输出地区将对辖区内劳动力资源进行摸底调查,特别是对愿意赴西部地区就业的劳动力,将其年龄、文化程度、就业技能、就业意向等基本情况建卡立档,形成完整的劳动力资源数据库。西部地区所有劳务输入地将对辖区内企业用工情况进行经常性调查,建立企业空岗报告制度,摸清企业用工需求、薪酬待遇、工作环境等情况,建立企业用工信息库,并实行动态管理。
针对就业信息不灵、供求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内蒙古将建立劳动用工信息沟通协调机制,积极引导东西部地区在广泛收集岗位、发布用工信息上下功夫,为输入地、输出地用工单位和劳动者组织专场招聘会,通过派驻劳务工作机构推广点对点工作模式,做好点对点服务。
内蒙古所有劳务输入地和输出地将结合岗位需求、企业需要,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储备式”培训。根据用工需求,采取校企联合培训、企业自身培训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据了解,内蒙古将充分发挥各地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积极拓展农牧民转移就业领域,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
目前,内蒙古逐步建立农牧民转移就业援助制度,持续开展送岗位、送技能、送项目、送政策、送温暖5项就业援助活动,为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搭建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