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而今年90后开始成为求职的绝对主力。(《中国青年报》5月8日)面对空前的就业压力,按照常理他们的求职应该更为急迫才对,而北京青年报记者几番调查下来发现,设想与现实大不同。用人单位对90后毕业生求职给出了三宗罪:面试爽约、OFFER跳票、辞职像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要说起这“三宗罪”,个人还是深有体会的:我有一个今年面临毕业的90后亲戚,他每天基本都是在投简历和对用人单位作对比中度过的。往往先是看好了一家单位,双方也基本达成了意向,可是在不断的筛选中,他总是淘汰掉他曾经看上的单位。我们总为他操心——屡屡爽约面试,对于一个求职者来说,已经失去了起码的诚信,假如我是那家公司的老板,至少我有不与之继续合作的理由。他的理由应该说也是很充分的——一定要刷出一道雪白的人生起跑线。这个很高的起跑线其实有个前提,他的家庭条件算是不错,在没有工作的日子依靠父母的接济也能活得差强人意。寒门学子恐怕就少了这份刷起跑线的优雅,估计提着油漆桶刷墙壁的心都有。
虽然这则调查的客观性与全面性是值得怀疑的。不过,上榜“三宗罪”的学生的总量一定也是惊人的。90后独生子女较多,除了偏远农村家庭,急需孩子赚钱养家,因对工作挑剔而浪费一点时间绝大多数家庭相信还是能接受的。而且大多家庭都有相似的理解:孩子大学毕业找个好工作天经地义,上大学可不就是为了好工作嘛。问题在于,人生并非只有一条起跑线,现代大学教育与社会职业所需要的人才并未完全吻合,很多人都是在职场中锻炼并不断积累经验、完善自己而最终有所成就。
对自己能力评估过高,看天下主沉浮舍我其谁的学院豪迈,在残酷的现实中不被击的支离破碎已算幸运了,哪有迈向天堂的黄金屋为初出茅庐者所提供?从单一的工薪要求到工资以外,诸如休假制度安排、企业文化认同以及自身在单位发展的远景,综合权衡多元化考虑当然无可厚非,这也是理性求职的进步,不过究竟是就业难还是择业难,恐怕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在人生走向社会的第一个十字路口,相对一份待价而沽的好工作与一个虽然看上去不太理想的职位却是人生的好规划,或许更愿意选择后者。
这倒叫我想起一个小故事:苏格拉底带学生们去到一片成熟的麦地,要他们找到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总以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结果走到尽头都两手空空时才如梦初醒:他们都以为机会还有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的定夺。对于毕业生来说,这很有启发意义,与其走遍麦田无所得,毋宁攥着麦穗寻麦田,毕竟把眼前的麦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