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慈善志愿者总队将帮助大学生就业作为重点,通过技能培训等方式“授人以渔”,自2008年以来已使得2000余名大学生获得就业岗位、走向创业之路。
小汪是北京一所科技学院的本科学生,2008年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工作,心情十分沮丧。有一天她翻阅报纸,看到了重庆市慈善志愿者总队的宣传报道,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其打了个求助电话。
“我当时就问她想不想学技术,她说想学,我就推荐她免费学习艺术蛋糕制作,学了半年左右,她就和同学在主城区租了门面,开了一家蛋糕店。”重庆市慈善志愿者总队总队长刘崇和说。
小汪的蛋糕店位于重庆江北滨江路边,生意非常好。她说,自己一个月可以挣五六千元,遇到重大节假日一天能挣一两千元。为了表达感谢之情,小汪经常与志愿者总队保持联系,并成为该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名成员。
刘崇和告诉记者,他从事志愿者服务活动已经40多年了,起初是帮人修收音机、电视机等,现在时代变了,做好事也要与时俱进。他说,时下,大学生就业是个大难题,服务队一方面积极与一些用人单位联系,帮他们找工作,另一方面组织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能够顺利找到就业岗位。
自2008年开始,重庆慈善志愿者总队与市内一家大型蛋糕连锁店合作,让一些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在该店学习艺术蛋糕的设计制作,学成之后,总队设法帮他们开店。截至目前,共培训了2000多名大学生,其中70%的学员开了店,店面遍及重庆主城区和三峡库区;没有开店的学员,多数选择留在该蛋糕连锁店就业。
除了教大学生制作蛋糕外,重庆慈善志愿者总队还教授维修、理发、护理等技术。吕云先2007年从重庆一所大学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工作,经朋友介绍,来到慈善总会学习电脑修理技术。他在渝中区大溪沟开了间修理店,前两年又在江北区和渝北区分别开了一家分店,目前一个月的收入10000多元。
刘崇和表示,实践证明,志愿者服务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仅靠“授人以鱼”的帮困是不够的,应着眼于“授人以渔”,在更高层面上解决帮扶对象的困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