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所高校明确提出,将在未来进一步加大就业质量对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的指导作用。这是全新的尝试和可贵的进步。不过,这样的尝试也应避免走向极端,不能完全让“就业决定招生”。
大学生就业难,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在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明显脱节,办学成本较低的专业在全国高校“遍地开花”即是明证。所以,实现就业与专业设置和招生的联动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必然趋势。可以预见的是,实现就业质量与招生计划的联动,可以扭转高校只重视就业率、就业数量的不良倾向,促使其重视学生的就业质量。但是,绝对不能让“就业决定招生”。理由有二:
其一,“就业决定招生”本身是迎合市场的行为,属于市场调节的范畴,而市场调节往往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某一专业或某类专业当下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高,不意味着四年之后或将来就一定高。反之亦然。如果高校仅以此专业当下的就业形势为依据来决定招生计划,就很容易陷入“谷贱伤农”的冷热怪圈。这样,必定不利于部分专业和学科的稳定、繁荣发展。
其二,市场对于基础类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往往不大,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在工资待遇、职业提升空间等方面,也往往和其他热门专业的学生存在不小的差距。但是,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来说,基础类研究提供了后劲,基础类专业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