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报告分析,4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出了一系列放松举措。措施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领域:(1) 确定金融服务“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措施,(2) 延续并完善支持和促进创业就业的税收政策,包括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我们认为虽然这些措施对于宏观经济的直接影响有限,但所释放的稳增长保就业的意图信号相当清晰。
第一组措施包括:(1) 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培育发展村镇银行,鼓励建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2) 加大涉农资金投放。对符合要求的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具体要求未予明确);(3) 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推动偏远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4) 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建立大灾风险分散机制;(5) 培育农村金融市场,开展农机金融租赁服务,创新抵(质)押担保方式,发展农村产权交易市场,(6) 完善涉农贷款财政奖励系统、农户小额贷款税收优惠和农村信贷损失补偿等政策。
第二组措施包括将2013年底到期的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创业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延长至2016年12月31日,并加以完善。具体措施包括:(1) 取消享受优惠政策的行业和人员范围限制;凡招用登记失业一年以上人员,均可享受税收优惠;(2) 提高征税扣除额上限。对从事个体经营或企业吸纳就业的,除国家给予定额税收扣减外,地方政府还可按规定再给予比过去更大的税收优惠。 (3) 增加扣减税费种类,(4) 简化程序,将税收优惠政策管理由审批改为备案。
这些措施是在中国发布了疲软的经济活动数据之际推出的。尽管一季度GDP数据略好于预期,但依然疲软(季调后折年环比增幅5.4%),而且3月份实体经济数据整体弱于预期。鉴于2014年下半年的比较基数要高得多,保持一季度的GDP同比增幅绝非易事。虽然政府已不像过去那样强调要力保GDP增速达标,但是我们认为,决策层既然公布了具体的增长目标还是希望能够实现这个目标。
就业是政府在这些措施中关注的重点。尽管目前的情况还不算十分严重,但就业倾向于滞后增长的变化。这在中国尤为如此,因为就业情况本身一直处在政府的积极调控之下。企业面临来自政府的尽可能不解雇员工的压力。一些困难企业需依靠地方政府的扶植才得以维持运转。如果增长持续疲弱,那么在中长期内这两种情况都会变得难以为继;因此政府有充分的理由在就业情况明显恶化之前采取积极措施、缓冲下行风险。
对于“三农”领域的金融支持十分重要,因为任何旨在提高水利和农机等领域投资的放松措施都需要融资。融资支持也是其它经济领域放松的关键问题。我们预计未来几周中可能有更多其他领域融资方面的措施出台。
有人认为下调部分县域农村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决定意味着下调存准率的传言变成了现实。但此次会议宣布的举措是一个非常有限的针对性放松举措,因为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比很小,而其中县域银行的占比则是小之又小(城市注册的农村银行不在政策涵盖之列)。我们仍认为在全系统下调存准率的可能性很低。虽然日后可能还会有类似今天的极具限定性和针对性的存准率下调,但我们认为这对整体经济不会产生很大影响。
我们仍预计未来几周内将有进一步的政策措施出台,直至经济出现明显好转迹象。我们预计这些政策将为在未来几个月里为短期的内需增长提供支撑。我们仍然认为,受益于这些放松措施和反腐活动影响的季节性消退(请参见2014年4月10日发表的“中国经济分析:中国二季度环比GDP增速将受政策放松等因素推动”),二季度经济的环比增幅将高于一季度。不过,4月15日公布的货币数据凸现出今年决策层所面临的困难大于去年。因为经济增长放缓的幅度更大,在一定情况下,简单地允许流动性供应增长加快已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更积极地鼓励资金需求方加大借贷和投资才能起到作用。虽然眼下中国政府所面临的政策制约明显大于以往,但我们认为中国政府在刺激资金需求方面仍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至少从短期来看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