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两个月,2014届高校毕业生就将进入“毕业季”。那些靠国家助学贷款或助学金上大学的寒门学子们,有多少人工作已有着落?多少人就业尚悬在“空中”?哪些因素影响他们找工作?
不拼“爹妈”,靠实力敲开就业之门
“已通过单位面试,眼下正在实习。”8日中午,盐城工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大四学生霍如龙告诉记者。
家在赣榆农村的小霍,大学4年拿到3次专门用于奖励优秀贫困生的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奖学金几乎每个学期都拿到。临近毕业,小霍又靠自己的实力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在去年底学校举办的一次校园招聘会上,他被南通一家拥有2000多员工的服装企业相中,实习期间月工资1800元,包吃包住,实习期后月薪3000元左右。对此比较满意的小霍,想法很实在:“刚毕业的大学生,要求不能太高。”
采访中,记者发现,像小霍这样不是通过“拼爹”、“拼妈”找到工作的贫困学子不在少数。扬州大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14届毕业生卢梓琮,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入学之初由于身体素质较差,加上性格内向,成绩一度下滑。后在老师“一对一”帮扶及国家助学金资助下,他不仅顺利完成学业,毕业前夕又被上海一家数码公司录用,实习期工资就在5000元以上。扬大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王春雨介绍,近3年,该院获得国家助学金的毕业生100%就业,且工作都比较满意。
两成寒门学子存在自卑心理
也有一些寒门学子临近毕业工作尚无着落。
南通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小卓,来自湖南张家界(000430,股吧)农村,想留在江苏的他找工作屡屡碰壁。“学校的牌子和所学专业都不占优势,加上没有"关系",求职真挺难的,求职成本也让人吃不消。”
家境贫寒的李彦(化名)去年从南广学院毕业,到现在还没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小李认为,三本院校找工作最管用的是关系。“像我们这类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好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能力特别强的,这种情况属于少数;一种就是靠关系,像三本院校的学生筛选简历这一关就过不了,但有关系则另当别论。”
南京一家高校2014届本科毕业生中有贫困生1360人,截至4月1日,这个群体的就业率为33.01%,其中落实就业单位的200人,占14.70%,考上研究生的249人,占18.31%。“就业百分比处在变化中,随着找到工作人数的增加会不断被刷新,初次就业率到8月底才能见分晓。”相关负责人表示。
南京林业大学老师陈一良,来自湖北农村,对贫困生找工作难感同身受。即便是经济条件真正不好,各种奖助学金也能改善贫困生在校境遇,而无法改变的是贫困生的家庭背景。“现在学生就业依靠家庭背景的情况比较普遍,而寒门学子只能靠自己。”
南通大学学工部副部长张莉莉告诉记者,农村学生普遍较腼腆,又缺少人脉等资源,所谓“找工作没门路,想创业没本钱”。
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通过网络调查了1050位被学校认定为贫困生的大学毕业生,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影响就业结果的主要因素是“自身综合素质”;其次是“家庭的社会关系”,有接近60%的受访者认同这个观点;“存在自卑心理,不愿去尝试与追求”的也占了约22%。
寒门学子更盼“有形之手”相助
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毕业生相比,寒门学子们找到工作的愿望与需求更为迫切。
张莉莉认为,政府、学校、社会应对贫困生就业给予更多的关注,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上实现“就业公平”。
“社会资源渗入就业不可避免,所以国家要进一步营造让毕业生公平竞争的环境。”陈一良建议,进一步推进社会化考试制度,减少用人单位内部考试,以此来抗衡社会资源渗入。
调查显示,在面临就业困难时,近70%的受访者表示最希望获得来自政府的援助,其次是获得学校的帮助与支持。在问及“需要政府和学校提供哪些就业帮助”时,受访者提到最多的是希望政府和学校提供就业信息,其次是政府的优惠就业政策。
记者了解到,为帮助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有关方面做了不少努力。河海大学对贫困生就业实行“全员参与、全程帮扶”,即建立领导、教师、辅导员、校友、基地导师等联动帮扶机制;在贫困生入学第一、二、三、四年分别开展职业生涯启蒙教育、职业生涯决策教育、就业技能培训及励志性援助等。该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刘成钢表示,贫困生也要注意克服自卑胆怯心理,强化竞争意识,形成面对就业不畏挫折的进取心态。“部分企业对贫困生存在就业歧视应该改变。”
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陈艳告诉记者,该中心即将实施困难家庭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计划,开展“江苏省2011年新入学困难家庭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工程”集训等。此外,还将试运行“就业能力提升网上培训系统”,实现视频远程教学、在线答疑、网上互动、教学效果实时反馈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