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的现状使中国劳动力结构性矛盾凸显,作为中国最重要的高素质人才选拔制度,高考也面临深层次改革。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日前关于未来高考将区分“技能型”与“学术型”的提法备受关注。
专家表示,一旦实施上述改革,10年内即可很大程度上缓解技能型人才缺乏的问题。而随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发生变革,行业企业参与职教办学的体制机制也将理顺,企业将在举办职教学校、校企合作、职教培训方面有更多机会。
改革直指就业结构性矛盾
教育结构应该与国家的产业结构紧密对接,但在我国,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匮乏,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问题却日益突出。
近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
据了解,上述高考改革思路的大背景是中国人才培养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招工难。
高技能人才的缺口有多大?教育部门目前还没有官方的统计数据,但2013年麦肯锡公司的一项报告称,到2020年,中国用人单位将需要1.42亿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技能人才,而如果劳动者的技能不能进一步得以提升,中国将面临2400万的人才供应缺口。
对此,北京市商业学校党委书记史晓鹤有更切身的感受。她告诉记者,从她对服务业的调研情况看,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持续增加,以她所在学校为例,珠宝、眼镜配置、酒店服务与管理等专业人才多年来供不应求,1个毕业生有五六个岗位等着抢。
刚刚经历了2013年“最难就业季”,“更难就业季”又迎面走来。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727万人,比上年增长28万人。
但与之相对的,今年春节过后,不少地方又出现用工荒。鲁昕提供的数据显示,高职院校毕业生占每年新增劳动力总量的约20%。
“这个比例是很低的,从劳动力市场需求看,应该至少在50%左右。”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主任李长安博士认为,我国第二产业对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很大,但恰恰这方面的人才很缺乏。
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显示,1999年到2010年,大专(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占比增长迅速,11年来增长了21个百分点。但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仍然不能满足需求。
相关机构对全国100个城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变化状况的持续监测显示,技能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供求缺口明显加大,2010年~2012年年均比例已超过2∶1的水平。不仅如此,在上海、深圳等地调研表明,许多高技术企业一线劳动者中的90%已经需要本科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
李长安认为,短期看,本科院校转型需要时间,而且有难度,最大的难度就是担心招生难,所以或将从部分院校试点开始,逐步改革,中长期看,10年内将增加技能型人才的供给,很大程度上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一方面技能型人才缺乏,另一方面是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如何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切入点。
鲁昕认为,其中一个举措就是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加快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企业办学有更多机会
鲁昕表示,将以2000年以来新设立的600余所本科高校为重点,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加快转型,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生产一线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史晓鹤告诉记者,这600余所本科高校,主要包括中专大专升格为本科的、部分三本、独立学院和民办大学。
“大学扩招后,这些升格后的本科院校确实定位不清楚,和‘985’‘211’等院校缺乏区分度,和研究型大学没有区分度的情况比较明显。职业教育的定位应该突出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史晓鹤认为,部分本科高校的转型不是降级的问题,而是专业定位、教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于区域及地方经济的发展。”
鲁昕日前还透露,在职业教育办学上,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职业学校可以实行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这也意味着,未来不同类型的企业将有更多机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
教育部商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王茹芹告诉记者,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从趋势上看,从过去主要是校企人才培养合作,转变为办学体制机制上的合作。
据记者了解,目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有多种模式,包括订单式培养、定向培养、工学交替、项目教学等,也有一些企业投资举办学校。以订单式培养合作模式为例,学校按照企业的需求配置课程,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任课,企业提供教学基地等。
据了解,近几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而且很多企业还是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制定者和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