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就业”榜单 李法明 画
3月10日,聊起教育改革,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校长周绪红的性格展露:“当一个大学的校长,不同于在一个地方当官,校长的本质工作是治校,不能把学生的就业率当做政绩,而是要通过校长的治校、改革,回归教育培养人才的核心本质。”(3月11日《北京青年报》)。
关于大学唯就业率论英雄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这受到人们诟病已久。不过,它经由一位大学校长再度表达出,更具有审视意义。批判大学过度关注就业率,不等于大学不需要衡量学生就业情况,不过如何科学判断学生就业,以助于大学教育改革,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对于高校就业率,教育部门的态度值得玩味。一方面,教育部多次强调,对高校在就业率上造假将实行“一票否决”。另一方面,又加大就业率在高校教学评估中的权重。就业率高低成了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甚至决定专业去留的硬指标,如教育部曾规定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在生存重压下,不管什么样层次的高校,就业率动辄高达90%。尽管对于其中掺杂了多少水分,人们心知肚明,不过也没见哪所高校在评估时被“一票否决”,高校高就业率的宣传调门越来越高。
如今,随着教育产业化,高考录取率的不断攀升,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平民教育,普罗大众必然注重投入与产出比。一个家庭辛苦培养孩子十几年,花钱供孩子读大学,主要目的就是在大学毕业后能够学以致用,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能够享有一份有尊严的生活。如果一所高校的大多数毕业生毕业后四处碰壁,或者委屈地找一份与自己接受的教育不相称的工作,那么不论这所大学有多少“大师”,出了多少科研成果,这样的高校教育绝对不能称之为成功。从这个角度说,就算不把大学生就业率当成高校政绩进行考核,广大学生家长也会“用脚投票”,学生就业状况不佳的高校只会是死路一条,面临招不到生源的尴尬。
从深层次角度说,大学生就业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科学评估高校学生的就业情况,对高校改革能够起到倒逼作用,倒逼高校在教育水平、专业设置、招生规模、人才培养方式上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目前高校在就业率问题上跑偏,症结在于唯就业率论英雄,把就业率当政绩,过度看重这个简单的数字,而没有全面、科学地评估学生的竞争能力、就业质量。
周绪红校长透露,他正在研究高校的就业情况,从就业率、就业行业、岗位等数据以及企业的反馈信息里分析学生工作能力、社交能力、成长路径,再反思教育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这或许能给高校提供有益的启示。
说到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制约学生就业的因素既在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供需结构性矛盾,也在于高校的教育水平。“不把学生的就业率当政绩”,需要大学回归人才培养的核心,培养真正有竞争力的人才。正如周校长所言,“只要我们培养的是人才,你还用得着担心他的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