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交学者》2月12日文章,原题:中国在就业上面临的微妙挑战
表面看,中国去年的就业呈现良好态势:城镇“创纪录”地新增就业岗位1310万,失业率保持在4.1%的较低水平。但诸多因素将在未来几年导致失业率攀升。而北京公布的调整经济结构蓝图或将加剧其中风险。保持高就业率一直是中国领导人的要务。计划经济时期,令全民就业是相对容易的任务。旧的就业引擎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还奏效。但如今北京正在推动的经济重组令这种“奢侈福利”难以继续。
首先,改革将导致经济增速放缓。按中国的计划,未来增长将依赖当前欠发达的服务业。理论上看这可行。例如,中国每年约需8%的增速才能创造出1000万个制造业就业岗位,而服务业仅需5%的增速就能做到。
但这种推测并未考虑到第二个令人担忧的因素:近期的科技进步对就业和工资的日益破坏作用。这也是达沃斯论坛的热门话题: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法,将令(中国)大量就业岗位面临被削减风险,甚至殃及曾被认为自动化无法触及的各种专业服务领域。过去10年来的科技进步正扼杀范围更广的工作岗位,并产生比以往革新浪潮更负面的影响。显然全世界都将感受到这点。但对处于转型中的中国而言,鉴于政府正通过此类岗位壮大中产阶层并缩小贫富差距,这尤其可能影响中国稳定。
另一个忧虑因素与中国劳动力的技能有关。未来成千上万教育低下且技术匮乏的农村人口,政府希望吸引至城市,这些农村居民如何才能融入到附加值越来越高的知识驱动型中国经济中?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城市的新来客将无法获得上一代农民工拥有的诸多机会。
幸运的是,北京有可能为防止失业率攀升而采取一切手段——鉴于中国政府仍持有随时可用的经济火力。但这种无奈之举或将产生严峻后果。北京在未来几年的挑战是施展谨慎的平衡术:既推进升级经济的改革,同时保持较高的就业率。若中国希望经受住这场暴风雨侵袭,就须为其数亿民众的教育和技能投入巨资,确保他们能在由技术支撑的产业中有用武之地。(作者约翰·马歇尔,丁雨晴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