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在辽宁省首场春季大型人才招聘会上,求职者在一处招聘广告牌前查看信息。新华社发 张文魁 摄
今年春节,对于一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求职的压力可能会超过春节的欢乐。
“亲朋好友都发动起来了,父母还让我带了很多简历去拜年。”中国传媒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小葛学的是新闻专业,她的工作目前还没有着落。
“一旦听到某个亲戚在某个相关部门工作,父母就努力拜托。”小葛50多岁的父母把过年当成了她求职的重要“人际砝码”,四处求人。听说一位远房表哥在北京一家媒体任职,并且今年回来过年,父母不顾自己是长辈的身份,以及多年未联系,大包小包并带上小葛前去拜年。看到这一幕的她心里十分不是滋味。
“父母都希望我留大城市,大单位,”小葛却认为,一门心思往这方面钻机会过于渺茫,自己适合与否也未知,“都没想好”。
春节过后,进入求职关键期,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人数迅猛增加,求职竞争会更加激烈,另一方面,却是很多大学生如小葛一样,对于是要去争抢大城市、大单位,还是回家乡、去中小企业工作,陷入“还没想好”的求职迷惘之中。
是做“沙丁鱼”还是“死咸鱼”
“北上广”大城市,工作机会多,但生活压力大,人挤人像“沙丁鱼”;回家乡,生活压力小,却可能迷失于小城市的平庸与固化,像被大城市抛弃的“死咸鱼”。
走或留,这是摆在众多毕业生面前的一道必选题。
“还是大城市机会多些。”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小王和他的同学清一色更青睐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小王尽管是哲学专业,求职并不容易,但是从9月份起,“我所有的简历都投在了北京。”
小王说,在她湖北老家人看来,像她这样在北京读过书的人,回家工作就意味着失败。而且,小王的专业在湖北更难找到适合的工作。“北京更兼容并包一些。”
“我更愿意留在北京,虽然苦,但仍能看到希望。”小王说。
“回去不像说说那么容易,想回的回不去,”“留下比想象的也要艰难,想留留不下,”在采访中,很多大学生说,其实在未来的求职生活中,自己的主动权并不是那么多,很多人不得不无奈地接受现实。
是“学历高”还是“阅历深”
一方面想早日进入社会,为家庭分忧解难,增加工作经验,丰富人生阅历;另一方面,又希望通过继续深造来提高未来的求职竞争力,或以此来延缓面对就业压力的时间。
求学,还是求职,是许多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又一个抉择。
华中科技大学2012届的毕业生小李是电气工程专业,2009年她放弃了保研的机会,开始找工作,刚找没几天发现找工作比想象的困难,作为女生,没有工作经验,要想找一个好单位难上加难。于是,她又急急忙忙加入了考研大军,觉得研究生学历会对自己有所帮助,同时她又看着同学找工作担心自己错过机会,在几个月的纠结中,小李终于考上了研究生。
2012年,小李研究生要毕业了,加入就业大军的她发现,研究生学历在自己所期待的供电局的工作上没有任何帮助,反而让自己失去了几年的工作经验。她最后接受了南方电网旗下一家供电局工作,这家供电局在2009年时就录用过小李。
“患得患失最要命,”小李觉得首先应该想清楚自己适合什么,需要什么,再去做决定。“可惜,当时我们大部分人都是犹犹豫豫,什么都不想错过,什么感觉都抓不住。”
是“广撒网”还是“独钟情”
求职过程中,有不少人选择“广撒网,多捞鱼”,海投简历,笔试、面试,成为“面霸”、“笔霸”;有些毕业生则“独钟情”于某些行业或职位。
不少大学生在自己应该以何种态度对待就业上并没有足够的信心,有的刚开始看起来信息十足,可是很容易放弃自己原有的坚持。
罗林林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名硕士毕业生,在没毕业之前,她就把自己的职业定位设置好了,进入纸媒体工作。大学期间她不断在实习发表文章,增加自己的求职砝码。在同学们忙着考研的时候,罗林林完全投入在自己媒体求职的准备工作中,可是,她通过的北京、中央纸媒体的笔试非常少,面试几乎没有。她动摇了,非常后悔自己放弃了公务员事业单位的招录考试。
直到自己的老师提醒,她才从巨大的沮丧中缓过劲儿来,临近毕业时,虽然有所落差,也在北京找到了一家纸媒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