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找工作,难!女大学生找工作,更难!”1月3日,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三学生小孟感慨道,“我从去年10月开始不断网投、听宣讲会、跑招聘会,光简历就投了100多份,三个月里多次遇到招聘单位‘仅限男性’‘男性优先’的‘霸王条款’,想想真来气。”
眼下,正是大学生就业季,相信小孟的经历许多人都遇到过。不可否认,个别行业、职业有性别是否适合之分,但有些单位不考虑行业、职业,不顾国家有关法律规定,招聘中依然存在性别歧视行为。
由于“性别歧视”引起的官司纠纷也并不鲜见:2012年6月,女大学生在网投简历时,遭遇北京市海淀区新巨人培训学校“仅限男性”,遂将该校告上法庭;2013年年初,华南师范大学女学生在求职中同样遇到企业“只招男生”的尴尬,于是向该企业索赔。
幸运的是,通过维权,两位女大学生得到了用人单位公开道歉和赔偿。
就业性别歧视,怎么就成了难以言说的“痛”?消除性别歧视,我们还要做哪些努力?日前,记者通过多方采访,以期解答上述问题。
忍:多次受挫后逐渐接受
“对于文案类工作,男生女生都能胜任,为何偏偏要男生?”小孟无奈地说,“某出版集团下属单位招聘‘经理秘书’一职,招聘简章直接标注‘男生优先’,‘性别歧视’也太明显了吧?”
让小孟更委屈的是,去年11月,她参加双选会,排队一小时后好不容易把简历递到某大型国企的招聘人员面前,结果该单位的招聘人员却告诉小孟,她应聘的职位“仅限男生”。“那一刻,受挫感涌上心头,但又发泄不出来。”
与小孟有同样感受的还有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硕士小陆,去年11月,她参加了在北京建筑工程大学举行的双选会,有家房地产公司招聘技术岗,但该公司人员也明确告诉小路,此岗位不招女生。
“为何不招女生?技术岗通常与设计院、施工方打交道,男女生均可啊。”有丰富实习经历,熟悉技术岗位的小陆有些想不通。
“这种事遇到多了也就习惯了。”小陆说,去年她还参加了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双选会,之后她与班里两位男同学收到了某单位的笔试通知,并一起通过笔试,面试时有三分钟即兴演讲,在同组10位面试者中,无论从自信程度、语言表达,还是组织能力、逻辑思维,小路都表现得十分优秀,然而,结果却让她“很受伤”:表现不好的两位男同学被录取,自己被拒。
小孟与小陆的经历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据报道,有调查显示,我国中西部省区80%以上的应届女毕业生求职时遇到性别歧视,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62个定点城市的调查结果显示,67%的用人单位有性别限制,或要求女性聘用期内不得怀孕生育。
某大型国企人力资源部赵经理透露,有些单位招聘时“男生优先”已成“潜规则”,“即使招聘简章没有标注,女生也很优秀,但筛选简历或面试时已先入为主地将女生排除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