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99万,比2012年增加近20万,被称为“最难就业年”。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各部门推出贴心的就业新措施,为毕业生就业带来别样暖意。
严峻:699万高校毕业生,就业“最难”
699万,听到这个数字的时候,毕业生姜超军有点儿“蒙”,当时距离他毕业还有半年多。
这个数字是在2012年11月下旬的教育部通知中首次披露的,随后被媒体冠以“最难就业年”:一边是创下历史新高的高校毕业生规模——699万人;一边是计划招聘岗位数的下降——据一家招聘机构2013年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2013年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达到15%。
“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很多原本打算等来年3月再开始找工作的毕业生将求职提前到了寒假。
2013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22.9万人,比上年增加了9000人。截至4月底,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签约人数不足3成。结构性矛盾、毕业生求职技能欠缺、期望值过高等都成为制约就业的因素。为让毕业生顺利就业,教育部门、市人社局、征兵办等部门合力,出台多项就业新措施。
暖意一:就业歧视走下招聘展板
2月23日上午,北京地区2013年首场大规模招聘会“火爆”开锣。虽然参会企业数量、岗位数量并非历年之最,但对求职者来说,其意义却非同小可。
目前就职于一家研究所的牛珊正是在这场招聘会上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忆起这场招聘会,她用“欣喜”来表达。相比她之前参加的近10场招聘会,原本招聘展板上常见的“只限男性”、“限北京户口”等刺眼的文字不见了,这让她和舍友有了更多就业机会。
这样的变化,得力于市人才开发中心严格审查招聘信息、删除了带有歧视色彩的字眼等做法。这种将就业歧视“扼杀在摇篮里”的做法贯穿全年。
4月,教育部要求教育部门和高校举办的就业招聘活动要做到“三个严禁”,即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等内容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
暖意二:学校、军营、职场开起“直通车”
6月,全国征兵时间从冬季调整至夏秋季,与各级各类院校学生毕业时间相衔接。志在军营的应届毕业生通过选拔可以直接从校门跨进军营。
6月至9月,北京市各级兵役机关先后开通优秀大学生从校门到营门的“直通车”,承诺大学生士兵可享受补偿代偿学费、免试专升本、定向招聘等多项优惠政策。
不仅是“校门”到“营门”直通,对于本市2013年退役大学生来说,“脱下军装就穿上正装”也不是难事儿。5月,退役大学生专场招聘会举行,500多名退役大学生持义务兵退出现役证和相关学业资料前来求职,等待他们的岗位达1400多个,平均近3个岗位供一人挑选。
2013年,北京市、北京卫戍区为符合条件的退役大学生士兵预留公务员[微博]岗位64个、事业单位岗位136个、市属国有企业岗位644个、非公经济组织岗位629个。退役大学生经过部队的磨练,更能吃苦,也更踏实,这些都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暖意三:京外未就业大学生获帮扶
8月,本市首次启动未就业大学生实名登记周,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只要想在北京找工作,就被纳入实名登记范围,享受免费求职服务,并有机会被推荐在京工作。
活动期间,各区县人社部门为在本地求职的高校毕业生办理求职登记。实名登记周结束后,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仍可随时到求职的区县实名登记。登记后,毕业生可以收到通过电话、短信等发布的职位信息。市人社局还首次印制了《北京市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暨实名制登记联系卡》,包括各区县人社部门的联系方式和地址。毕业生可以就近选择,也可在不同区县实名登记,获得更多推荐机会。
此外,本市还面向北京地区高校2013届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毕业生发放每人1000元的一次性求职补贴,登记周首日就有200多人提出申请。
暖意四:创业培训更贴心
“你这个项目是怎么想到的?”“你的启动资金是从哪儿来的?”……11月21日下午,25所北京高校及6所外地高校的就业指导老师走进华北电力大学学生创业园,向创业实践中的在校生讨教创业技能,了解他们创业过程中的困难与成绩。
让老师走进创业园向学生“取经”,是本市“创业指导师”培训班活动中的一项内容。这个培训班2013年首次在北京高校举行,就业指导老师被集中起来培训创业指导技能,以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
“创业指导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出了校门就一定要创业,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匡校震介绍,“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提到创业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国家十二五促进就业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大力推动创业工作。”
针对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2013年北京实施了多项优惠政策,毕业生从大四开始到毕业后2年内未就业的,可在此期间参加创业培训,享受创业培训补贴。这一规定比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宽泛2年,最长达到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