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多重人格者
在三国人物中,曹操(公元155年~220年)无疑是对时局影响最大的人物,也是最受争议的人物。据相关史料记载,曹操的为人处事也变化无常,难以捉摸。这其实是他自信、自卑的双重人格的突出表现,那么曹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双重人格呢?
什么是多重人格
在心理学上,人格是个人特有的情感、思想及言行总和。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而当这些成分彼此失调的时候,人就会造成双重或多重人格。其突出特征为:(1)、一个人可以具有两种或多种的人格模式,分别在不同时间里出现;(2)在某个特定情境或时间段内,个人会有一种突出的人格模式,称为主体人格;(3)、此时个人所有的情感、思想及言行都按其主体人格的方式活动,不会显出另一身份的痕迹;(4)个人在某种情绪或精神刺激的作用下,会改变为另一种人格模式,其一切情感、思想及言行都按照新的人格模式行事。一般说来,人格多样化是自我完善的表现,但人格的极端化则是人格缺陷的表现。
曹操的自信与自卑表现
回顾有关曹操的史料,他的为人时而宽容大度,时而严苛暴戾,时而乐观豁达,时而阴暗刻薄,时而率真坦诚,时而猜忌多疑。如此极端化的行为表现,决定了曹操的双重人格,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在自信与自卑之间寻找平衡。
曹操的自卑首先来自于其不明不白的身世。曹操的父亲是曹嵩,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曹腾虽贵为费亭侯,却自幼是一个宦官。而在当时的社会,宦官是被人歧视的阶层,深受那些出身名门的官僚士大夫的轻视。曹操的小名叫“阿瞒”,它可谓是曹操父祖对宦官出身之自卑情结的写照!它深深植根于曹操的潜意识。
曹操的自卑也来自于他的相貌。东汉末年、魏晋时期的人都很重视个人的仪表风姿,曹操个子不高,相貌一无可取之处,这也给曹操带来了难以磨灭的自卑感。《三国志》中对于同时代重要人物的相貌都给予了正面描写,特别在谈及刘备和孙权的长相时,都描述他们具有帝王之相,但对曹操的相貌却是只字未提,就是在《三国演义》中,也只有短短八个字“身长七尺,细眼长髯”。难怪匈奴使者来朝拜他时,他会自卑到让相貌出众的崔琰顶替他,自己充当卫士站立一旁,由此留下了“捉刀”的成语。
曹操的自卑还来自于他极度的猜疑。最能反映曹操多疑性格的事件是他逃亡途中杀吕伯奢一家。吕伯奢是曹操的老朋友,曹操逃亡至此,伯奢一家欲备食款待。曹操听到磨刀的声音,以为伯奢要杀他,就在晚上把伯奢一家给杀光了。此外,太尉杨彪与袁绍结亲,曹操怀疑他要谋害自己,诬蔑杨彪以忤逆大罪下狱,后经孔融力保才免于被杀。但其子杨修后来还是未能幸免于难,被曹操所杀。
相较于隐性的自卑感,曹操的自信更流于外表。例如,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南征,宛城的张绣向他投降。不料,张绣后来突然反叛,并在乱军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爱将典韦。建安四年,张绣再次向曹操投降,曹操并没有借此报仇,反而“执其手,与欢宴,为子均取绣女,拜扬武将军”,表现了非同寻常的气度。
还如,曹操做兖州牧时,张邈叛逃,同时劫得部将毕谌之母、弟、妻、子,曹操同意毕谌去寻家人,毕谌叩头表示没有二心。不料毕谌一出门就投奔了吕布。等到曹操攻破吕布,活捉毕谌时,众人都以为毕谌必死无疑,但曹操却褒赞他忠孝,又以毕谌为鲁相。
曹操最突出的自信表现是对陈琳的宽恕。陈琳原是袁绍帐下的文书,在声讨曹操的檄文当中,把他祖孙三代骂了个狗血喷头。对此,曹操不仅不生气,反而从纯文学的角度来加以欣赏。后来曹操击败袁绍俘获陈琳时,也未加追究,而是委以重任,使他得以成为“建安七杰”之一。
人们有所不知的是,曹操对自己的妻室也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如,他后来的正妻卞氏出身于倡优之家,侍妾中尹夫人、杜夫人原为有夫有子之妇。尹夫人原为吕布属下秦禄之妻,携子秦朗改嫁曹操,后生曹矩。秦朗与曹操之孙曹睿年纪相仿,在曹睿执政时授以内官,升为骠骑将军。杜夫人原为大将军何进的儿媳,携子何晏改嫁曹操,又生子曹林和曹衮。曹操对养子也如同亲生,常在宴会中向客人介绍他们,并说:“世人有谁像我这般疼爱养子的?”这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曹操的多重人格分析
曹操的自信与自卑的双重人格特质,衍生出了很多相关的人格特质。首先,曹操的自信使得他具有开朗幽默的外向型人格,喜欢与人交往,曾得到了不少名士的关注。当时的名士许劭就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此外,曹操也时常以幽默轻松的姿态示人,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三国志》裴注引《魏书》记载,在两军交战期间,敌军使者去见曹操,曹操开玩笑地说:“你们想要看我曹操么?其实我也是一般人的模样,没有多长耳朵和嘴巴,只不过比较聪明而已。”在自信的对垒中,足见曹操的幽默随和。而起“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之名句,更是千百年来士大夫们追求的自信自由境界。
相比自信时的曹操,自卑时的曹操却完全是另一幅面孔。此时的他变得沉郁险恶,睚眦必报。如,他诛杀桓邵;不容有失,棒杀爱妾;冷酷无情,借头抚众。这与他开朗幽默的自信气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自卑还使得曹操变得十分敏感。例如,华佗是东汉末年的名医,曹操听到他的名声而召见他,令他常伴左右治疗自己的头痛病。但华佗“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时常借口回家,曹操为此非常恼怒,将华佗拘捕回许昌,致使他最后死在狱中。
在心理学中,自卑是个人自我评价偏低,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Adler)认为,自卑感是推动个人追求卓越的动力。曹操因为自己不大光彩的身世和不够英武的形貌曾饱受歧视,为了对抗这种自卑,曹操采用了多种防御机制,以获得自信的补偿,这一方面表现为曹操具有极强的升华能力,另一方又表现为他极端的自恋。
对于自我的升华,曹操在乱世中积极追求个人抱负的实现,自我的不断超越,以最终获得完全的“优越感”(阿德勒语)。由此,曹操一生以“安民定天下”为己任,以齐桓公、晋文公为榜样,追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境界。对于自我的掩饰,曹操由于对自我有着许许多多的自卑和不安全感,所以信奉“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使得他可以变得极为猜疑和残忍,行为复杂多变,令人难以捉摸。
换言之,人格状态不协调是曹操的悲剧。
如何寻求职场中的自我协调
面对职场中不同的境遇和挑战,人们要学会变通,完善自我,以寻求职场的生存之道。俗话说,“江山难改,本性难移。”其实,人之一生都在追逐自我的人格完善和价值实现。由此,人格是可以改变的,关键是怎样加以改变,并令其有可持续性发展。曹操的悲剧在于:他的自信不是稳定的,他的豁达是有选择的,所以他成为了一个矛盾体。
所以,面对职场的种种压力和挑战,人们要不断调整自我的状态。在这当中,人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坚信每个人都是可以改变的
就是说,每个人的人格都存在很大的适应性和可塑性,轻度的多重人格是自我完善的表现,但严重的多重人格则是不健康的表现。所以,人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改变自我,以在职场中打造最好的自我。
2、坚信自身的价值和努力
就是说,要树立必要的自信,并清晰自己自卑与自信的来源。对于个人的自卑,要加以积极地控制和消除;对于个人的自信,也要加以努力地发扬和利用。要相信个人的努力及其效果,要给自己必要的成长时间。
3、培养“耳顺功”
就是说,人在职场,不是所有人都会赏识你的。所以,面对别人的批评,员工要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心态。孔子曾倡导人们要练就“耳顺”的能力(就是既听得了好话,也听得了歹话),由此人们要学会以自信面对批评,以自卑面对表扬。
4、做个“耳顺公”
就是说,人在职场,要学会笑傲江湖,闻过则喜。对于个人的不足之处,要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并辩证地加以看待。这样在自信的基础上,人就可以化自卑为超越的动力,变批评为完善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