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高等教育事业也一日千里,高校毕业生人数由1978年的16.5万人飞跃到2013年的699万人。在高等毕业生人数呈几何式倍增的背后,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日益严峻的现实。日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要做好这一工作,在入学“进口”宽松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毕业“出口”的质量。
中国劳动保障报记者 赵祥昆
就业难应反思学生培养质量和结构
记者:日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 《决定》)明确提出, “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在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时,您认为造成困境的核心问题在哪里?该如何解决?
熊丙奇:我国有13亿多人口,大学专科学历人口近1.2亿人,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为8930人,而在发达国家10万人中一般有2万名大学生。因此,我国大学生总量并不多。关键是必须看到大学生培养的质量和结构问题。
我认为,高校毕业生之所以存在就业困境,有两个根本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高校没有按照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自主设置专业、课程。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高校盲目设置专业、盲目设置课程、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同时人才培养结构也和社会需求脱节。
第二个原因,虽然高校培养的学生数量增加了,但是我国的产业结构,尤其国内生产总值 (GDP)构成中,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较低。在美国,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占80%左右,而中国仅占约45%。服务业是吸纳大学生就业最多的行业,由于我国服务业不够发达,致使社会提供给大学生的就业岗位不足。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具有创新活力的人才推动产业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释放服务业活力。
我认为,无论高等教育改革还是产业发展核心,关键都在政府简政放权,这也正是 《决定》中提出的 “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所要求的。
不去行政化无法培养出创新人才
记者:那么,如何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素质?
熊丙奇:1999年实施的 《高等教育法》中就规定了学校拥有7项办学自主权,但是这些办学自主权并没有落实。2010年制定颁布的 《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同样提出要向学校放权,转变政府对学校的管理模式,取消学校行政级别。 《决定》再次提出这一要求,可以看出两点,第一,国家已经真正意识到高校应该去行政化、自主办学,否则就没有办法培养出拥有个性的人才;第二,虽然我们形成了共识,提出了改革的方向,但是改革依然面临比较大的阻力。
既然 《决定》已经提出改革目标,就需要进一步提出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以推进落实这一改革方案。
《决定》提到要建立现代治理体系。对于高校来说,现代治理体系就是实行管评办分离。政府可发布学校的招生、就业等信息,推进信息公开,为学校办学、社会机构选择合作伙伴、受教育者选择学校服务。
高校毕业生就业需“质”“量”并重
记者: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时,该如何评价高等教育就业质量?
熊丙奇:教育部门近日发出通知,要求今年起,由各高校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其基本内容应包括毕业生的规模、结构、就业率、就业流向等。客观而言,相对于此前高校只统计公布就业率数据来说,统计并发布就业质量报告,是一种进步,因为就业率数据只能反映学生就业的量 (有多少比例的学生实现就业),但却无法反映就业的质。此前,舆论根据研究生就业率不如高职生就业率判断研究生就业不如高职生,就引起争议,因为研究生就业岗位、起薪和职业发展空间并没有通过就业率数据体现出来。
但统计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需要考虑以何时为统计时间节点。近年来的就业率数据统计,初次就业率更受重视,即截至当年6月30日毕业生离校时的就业率,这导致高校为提高就业率,不惜压缩教育时间,让学生去实习、跑就业市场,有的高校把毕业这一年都作为就业年。后来,政府部门提出要统计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既便于更准确地掌握就业情况,也给学生就业更多的时间。在国外,统计学生就业情况往往在毕业一年以及三五年之后。因为毕业半年后的统计数据,也难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就业质量。从就业质量看,适合统计发布中长期就业数据。
我认为,就业质量报告不应该由高校自行统计,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发布。从提高就业质量报告的公信力出发,应该采取第三方统计发布的新机制。我国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到,要对高等教育实行专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由第三方统计高校办学情况并进行发布,是实行专业评价的积极尝试。
一个良好、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应该是学校拥有充分的自主办学空间,办出自己的特色;每个学生平衡发展,能够激发出各自的活力。
就业指导不足致使大学生职业规划缺位
记者:数据显示,明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可能更为严峻。大学生在 “象牙塔”里面该如何培养就业意识、就业理念?
熊丙奇:这需要大学生进行积极的职业发展规划。上世纪90年代实行大学生自主择业时,就要求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服务。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也一再要求高校开设职业指导课。但总体而言,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还很欠缺,一些高校对学生的指导,还停留在一两次大型的政策宣讲上,由此导致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这包括如何分析就业环境 (经济环境、政策环境等)、分析自我(个性和能力)、确定择业目标、确定择业计划、实施就业行动等。学生的择业期望过高、盲目投递简历、赶场子参加招聘会等,都与职业生涯规划不够有关。为此,一方面,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们必须从对自我负责出发,主动学习和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方法、能力,懂得合理确定择业目标,有的放矢开展择业活动,在提高择业效率的同时,也减少择业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