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年轻人,生活得越来越像中年人,他们从大学一毕业就像中年人一样为柴米油盐精打细算,忧心高房价、高物价,为户口编制所烦恼。
的确,在本该疯狂地追求理想、充满激情的年龄,中国的年轻人却越来越“求稳”了。这一现象不仅体现在疯狂的房价上,更体现在每一届高校毕业生对 “编制”的追求上。
有这样两则新闻清晰地反映了年轻人对体制和编制的疯狂追求。
故事一——研究生考环卫工:“死也要死在编制里”
1月的哈尔滨环卫系统公开招聘,吸引了29名研究生前去报考,并成功招聘了7名。这令人们十分惊讶。王洋就是这1/29。“我老家是省内的一个农村,现在都没有直达的火车,而是要坐7个小时的客运。虽然我现在是学校的集体户口,但打工的地方都没办法把我落到城市户口。户口的差异带来的是诸如就业、福利、教育等一系列社会保障的不同。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王洋如是说,他的体制化之路还将继续。
故事二——清华毕业生当城管
6月柳州城管招聘,一名25岁的清华毕业生小韦成功获得录用。他的选择引起了轩然大波。从媒体到公众都在讨论清华毕业生去当城管的故事。有专家认为,这一现象除了说明毕业生就业之艰难,也说明“城管”这一体制内的职位对毕业生的巨大吸引力。
这两则新闻一经爆出,立刻就成为就业领域的焦点。社会各界对此激烈讨论的同时,也在反思:毕业生越来越“求稳”,是为什么?结论之一是他们缺乏社会安全感,在追求年轻的激情的同时,无法做到没有后顾之忧。
在某种程度上说,年轻就是疯狂的资本。年轻,也是追逐梦想的代名词。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个成功人士在创业的时候就找好退路了呢?马化腾拿着第一桶金没有去买房,而是开创了腾讯;马云在创办“中国黄页”的时候,也不过只有两万块东拼西凑的启动资金;著名的旅行家“行者小鹏”,第一次出国自助游之前,仅仅在毕业后工作了三个月。
中年人貌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本不该属于二十出头的毕业生们,这几乎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但若把自己置身在上百万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毕业生中间,就知道“稳定”这一中国传统观念里第一位的生活理念,在如今几乎已成奢侈品——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社保不那么健全,甚至不知何时“裁员”就会落到自己头上。没有保障甚至岌岌可危的生活,让很多人选择了更加稳定的“体制内”。上两则故事所展现的,也不过是冰山一角。
总之,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或是激情四射,或是平淡度日,只要是自己选择的,就都值得他人尊重,而不应招致非议。与其以“中年人心态”来抨击这一现象,不妨思考一下如何消除就业障碍和就业歧视,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创造更多适合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为他们营造更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