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广州市委宣传部
主讲人:程潮,广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就业不仅是生存手段,还是融入社会、给后代带来希望的手段。“找工作的那些事儿”就是这样一个带有就业史和碎片化的主题,不仅能让五六十年代的人回顾他们的就业经历而产生一种亲切感、自豪感,而且能让我们的年轻一代感到: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就业的难处,但每一个时代也都有每一个时代生活的乐趣,明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以科学的态度去面对就业,迎接美好的未来。
社会主义制度下设想的劳动,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在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通过计划体制的杠杆来解决就业问题,设想人人有活干,采取统包式政策来分配劳动力,保证每个公民的劳动权完全实现。伴随着建国初期城市经济的发展,一大批农村人口流入城市,造成城镇人口的迅猛增长,劳动生产率有所下降。为了解决城市就业及农村对文化的需求问题,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到农村去参加劳动。虽然磨练出一大批具有吃苦精神的杰出人才,但也给“知青”的人生带来了曲折。
改革开放后的三次“民工潮”催生了第一、二代农民工,也加快了城镇就业改革的步伐,进入了就业竞争的时代。人们不再满足于分配的现状,而是由基本谋生转向关注薪酬待遇和未来发展,希望从工作中获得归属感,这令当时不少的大学毕业生一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待业在家,成为了“啃老族”。
随着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冲击和高校不断扩招带来的就业群体猛增,劳动力日渐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成了 “大问题”。学生喊“卖身难”,招聘单位喊“招工难”。 这个两难的局面该如何解决呢?先就业再择业无疑是一个相对折中的办法。一帆风顺的人往往是浅薄的,因为他思考的机会太少了。艰苦的岁月,往往会给人生留下美好的回忆。先就业不仅可以为未来再择业积累经验、缓解目前企业的用工荒问题,还可以自食其力,减轻家庭的负担。能“拼爹妈”的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的未来还要靠自己。
但我们同时也必须意识到,不是所有的工作都适合你做;不是工资高、待遇好的就是好工作。求职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事业的起点。当你在选择工作、选择职业的同时,也就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选择了一种生活。所以当我们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考虑再择业的话,必须考虑到今后的发展,为自己订立明确的人生规划,朝着理想的目标奋斗。我们坚信,不管是“穷二代”还是“富二代”,自强自立才是大家引以为傲的“好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