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说,一个人要有自信心,自信心可以决定你的生活,让你的生活更美好。是的,自信可以让你变得更美,自信可以让你在职场上更加顺利,但是自信不能帮你解决每一个问题,职场如战场,职场上讲的是能力而不光只是信心。自信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不能盲目的自信,其实反过来想,在职场上如果你有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能力,你的能力很强的话就不存在不自信这一说,能力和自信是同等的,当两者融合时你才是最优秀的。
从我开始工作以来,我一直试图养成这样的心态。只要我能激发起一些“对自己的信心”,世界也同样会由我掌控。我从没想过要质疑这种想法是否正确,因为它的正确性显而易见。每个人都钦佩有自信的人。每个人都希望给孩子们灌输信心。我有个孩子天生就相信自己是个十全十美的人,看着他我就完全明白——从遗传上来说,他显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就算是不那么欣赏《音乐之声》的人也同意,信心很重要。几年前,当米歇尔?奥巴马(Michelle Obama)——她曾说过,比起《音乐之声》,她更喜欢《美好人生》(It's a Wonderful Life),这话说得叫人莫名其妙——在伦敦市中心参观一所学校时,她告诉那里的学生:“你们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你们自身有没有信心和毅力。”
西塞罗(Cicero)也赞同这种观点:“拥有自信,还未开始你就赢了。”他去世了大约2000年《音乐之声》才问世。就连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也说:“自信是成就伟大事业的首要条件。”
不过,看起来好像我们所有人都错了。其实自信并没有什么好处。根据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商业心理学教授托马斯?卡莫洛-普雷姆兹克(Tomas Chamorro-Premuzic)在颇具说服力的新书《自信》(Confidence)中提出的观点,不自信会更好。
首先,不自信的人在焦虑心理的驱使下会更加努力。他们也会听取批评意见,并相应做出改变。而且他们不太可能成为傲慢的自大狂。
这话说得极为在理。该书绝不是提倡自卑情结,而是为我们指出了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我们应该对自己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有一个现实的判断。这样,我们不仅更有可能提升自己,也更有可能赢得朋友并影响他人。
有关自信与成功关系的研究比比皆是。然而,卡莫洛-普雷姆兹克教授通过列举数据表明,两者的因果关系应该反过来。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理查德?布兰森爵士(Sir Richard Branson)以及麦当娜(Madonna)或许都十分自信,但他们的自信并不是他们成功的原因,而是他们的成功导致了他们的自信。教授建议,我们应停止对自信的执着——因为那可能把我们都变成懒惰的自恋者——而要注重增强才干。对我们所做的事,我们的目标不应是相信自己能做好,而是真正能把事情做好。
这个结论极其合理,最奇怪的地方在于它的另类。我想我还没读过一本阐述胜任工作很重要的管理书籍,倒是读过很多大谈卓越的书籍。然而,考虑到很多人其实能力都不过关,卓越本身就是一个过度自信的虚假目标。
在英国,能力低下的现象甚于以往任何时候:最近,经合组织(OECD)的一项研究就表明,英国20多岁的年轻人与父辈和祖辈相比在数学上可谓其笨无比。奥巴马夫人原本应该告诉那些学生的,是他们应集中精力背好乘法表。
这些道理是如此浅显。然而,企业似乎仍无法清楚认识到“胜任工作”这个简单而有用的理念,而是将它变成与“关键能力”这类词汇有关的复杂而无用的概念。专业服务公司毕马威(KMPG)每年要招募大量毕业生,该公司没有告诉候选人希望他们精于长除法或拼写,而是宣称在寻找具备七项“关键能力”的人,而所谓“关键能力”,尽是“能够高质量完成工作”以及“积极融入团队”这类含义不明的品质。
卡莫洛-普雷姆兹克教授同意,当我们试图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时候,自信会发挥些许的作用。有时候,假装显得自信是为了释放一种信号,让他人信任自己,这么做是合情合理的。不过这种伪装是有限度的。如果你假装是个比真实的自己出色得多的人,你就会很容易穿帮。
我发现,这一点意味着即便美国第一夫人和西塞罗说得不对,《音乐之声》也始终没错——这一发现令我宽慰。关键在于玛丽亚(Maria)根本就不自信。当她看到冯特拉普(Von Trapp)家门那么大时脱口而出:“哦,老天!”因此,她唱这首歌是为了在心理上做好准备,然后她才敢上前叫开大门,来到房子里那七位怀有敌意的孩子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