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不满工资待遇,一些刚刚走入职场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又重新游走于招聘会现场,准备另觅东家。这种刚踏入职场就闪电辞职,快速和用人单位说“拜拜”的人成了网络新一族——“闪辞族”。这不,今年刚刚从内蒙古工业大学毕业的李峰就炒了老板鱿鱼,重新开始找工作。
“工资太少了,每个月根本不够花,还得管父母要钱,这样的工作不如不干!”说起刚刚辞去的那份工作,李峰一点儿也不觉得可惜。今年6月份,李峰走出校园、走上社会,通过参加招聘会在呼和浩特市一家房地产经纪公司找到了合适的岗位。当时,该公司给他的待遇是实习期月薪900元,转正后月薪1200元。急于自力更生的李峰没有考虑太多,欣然签订了聘用合同。
8月份,李峰顺利度过实习期,转为正式员工,月薪涨到了1200元。然而,通过几个月的工作,李峰发现自己过着入不敷出的日子。每个月房租需要支付600元,饭费需要花掉800元,再加上其他开销,他依然没有脱离“啃老族”,毅然选择了辞职。
无独有偶,走上工作岗位不足3个月的应届大学毕业生高倩也因为工资待遇低而选择了辞职。“由于我们没有工作经验,用人单位给出的月薪太少了,连最基本的生活开销都无法保障。”高倩表示,很多同学都在不断跳槽中寻找着待遇合适的工作。
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让一些大学毕业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落差,他们仰仗着自己的“青春”频繁跳槽,“闪辞”现象尤为严重。对此,呼和浩特市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彤表示,选择就业单位时,应届大学毕业生应该充分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再做决定,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就应该坚持干下去。
评述:我们总在招聘的时候,对于应届生是又爱又恼。爱的是低成本、高积极性、可塑性,恼的是高流动性、无经验、团队意识欠缺。集团公司财力雄厚,每年有批量应届生招录,然后一关一关卡掉或自己走掉,离开的毕业生继续流向人才市场;销售型或服务型行业也是批量招录,然后一波一波自己走掉,重回人才市场;其他中小企业小心谨慎地从人才市场挑拣几个,是走是留也是未知数。出现这样的现象,大家都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场分析出各种原因,然而本质上,都是薪酬的竞争力丧失。中国的人口红利时代逐渐过去,结构型人才缺失愈演愈烈,对于越来越有主见的闪辞族,我们是舍弃,还是培养,应该避开,还是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