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今年5月习总书记在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考察时要求,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搞好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力促大学生就业,取得明显成效。但是高等教育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仍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主因。
促进就业还要关注“内因”
当前,各级政府都不遗余力地采取措施扩大就业,力保就业局势稳定。从国内的总体情况看,比较完整的大学生就业政策支持体系初步形成,各地也相继出台了具体的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境的主因。
长期以来,我们在某种程度上重视应试教育而忽视发展教育,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好,但缺乏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教育与实际工作需要对接不够,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层次性、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不适应。产业升级呼唤高技术人才,但很多大学毕业生力不能及、难以胜任;中国制造呼唤技术工人,但高等教育难解技工紧缺之急;乡镇基层需要大学生补缺,但大学生赴乡村进社区工作存在着“水土不服”。此外,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环节薄弱,在校期间实践机会少,职业规划欠缺,职业能力不足,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也在很大程度上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障碍。所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需从高等教育入手,对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做出探索。
职业素养缺乏是求职软肋
对应高校毕业生求职难的现象,却是不少用人单位招聘不到需要的人才。造成这一结构性错位的重要因素,是高校毕业生缺乏用人单位所需要的职业素养。有的学生缺乏基本的求职技能,连简历都不会制作;有的缺少职业规划,对工作性质、职业发展、行业形势不了解,求职只是误打误撞;有的专业知识欠缺,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要;有的贪图安逸,不愿到基层或艰苦行业就业;有的心理素质差,没有职业自信,面对就业压力选择逃避退却;有的缺乏敬业精神、团队协作能力;有的缺乏诚信,求职时脚踩数只船,不知如何取舍;还有的缺乏最基本的礼貌,不懂得尊重人,应聘现场衣衫不整、嚼口香糖、搂搂抱抱等无礼现象经常出现。
职业素养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必备的素质,不仅包括较强的专业技能,还包括职业规划、职业态度、职业行为、职业道德、职业适应能力等各方面素质。高校在学生培养中,更多地注重了专业知识学习,而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首先,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有待加强。很多高校开设了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足。其次,大学生职业心态培养需要加强。有的学生没有正确的就业观念,有的学生不能正确面对就业压力和挫折而采取了极端行为。再者,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薄弱。有的心理自卑不敢与人交流,有的思想封闭不愿与人交往,有的不懂交往规则不会与人相处,有的自以为是,不懂得与人合作共赢。还有,大学生的基本职业知识欠缺。组织管理常识、社会交往规范、职业角色转换、团队意识、沟通协作等不同层面的知识和能力明显不足。职业素养方面的这些短板,成为大学生求职就业的软肋,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和事业发展。
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势在必行
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需要高校、社会和大学生共同努力。从高等教育的角度,应解决好三方面问题:第一,更新教育质量观念,面向社会需求办学。高等教育要根据社会需要、经济发展、行业需求确立培养目标,把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毕业生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要注重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解决好人才培养层次与社会分工不协调的问题、大学生能力素质教育与社会工作岗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第二,构建职业素养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要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合理设置模块,系统开设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做到知识教育、专业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并重。要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理想,规划职业生涯,了解职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掌握职业实操技能,提升综合职业素质。尤其要注重学生人格塑造和心态培养,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第三,高校要开放办学,促进毕业生与社会平滑对接。要从大学生就业去向和社会归属的角度深入研究,促进大学生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需要有效对接。高校可聘请企业管理人士或技术骨干兼任导师,向学生讲授产业发展、行业形势、专业趋势以及工作实践知识;邀请社会企业界有经验的人士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加大实践教育力度,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有序有效地参与实践和实习,实现学生学业与职业的提前对接。要注重对毕业生参加工作后的情况进行搜集和分析,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对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综合评价,改进培养方案,帮助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还离不开社会资源的支持,更离不开大学生的主体参与。用人单位要克服“拿来就用”的用人观念,主动介入到高校人才培养之中,为高校人才培养提建议,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平台,为大学生入职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素质拓展训练,并及时向高校反馈人才质量信息。大学生作为“当事人”,更要发挥主动性和能动作用,及早树立职业意识,主动配合学校的培养计划,充分利用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为就业做好知识和能力的储备。(执笔人:宋占新 王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