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崇年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开学季,大学新生报到肯定都是带着行李来,可在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有这样一名新生,她说她是“带着酒量上大学”。(8月27日《武汉晚报》)
开学季,大学新生“带着酒量上大学”这样的笑话实在让人“笑不出”。然而这并非大学生作践自己,而是一种无奈的现实,凸显时下招聘的诸多怪相和潜规则。
大学新生,把酒量当做走向社会的“必修课”。父母“未雨绸缪”已经让这位女生练出了“四两白酒不醉”的功底,大都抱着“练喝白酒是因为考虑到以后就业也有需要”的心态,这是苦涩的笑话还是社会的悲哀?
这样的新闻,看后让人心酸。我们不能责怪这位女大学新生不懂得自爱自尊,“剑走偏锋”,去迎合社会上这些不成文的潜规则。事实上这也是逼上梁山的自吞苦果。我们看到,也不得尊重这样一个事实:如今女大学生就业难,没有真本事有没有酒量或一技之长是处处碰壁的。
招聘单位五花八门的招聘条件,你不适应就会随时被挡在门外。没有这样的“灰色技能”往往会被用人单位无情淘汰。招聘场上除了面试时候酒量作为必备的条件之外,“会抽烟吗?”“会打牌吗?”“会唱歌跳舞吗?”等等附加招聘条件都是就业的技能。不少毕业生为了谋到一份好工作,会有意识地去练习“灰色技能”。
时下一些企业的招聘条件和要求奇特,使得大学生们为应聘而临时“充电”,于是在成都一些书店,诸如《厚黑学》、《厚黑人物》、《职场三十六计》等书籍,已成为毕业生的“另类教材”,以帮助其尽快脱离“学生样”,更像“社会人”。
其实企业招聘人才“不问能力问酒量”也并非企业都是“黄色企业”的歪门邪道,而是企业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企业也有自己的苦衷。企业招聘人员当是为我所用,发挥人才的最大作用。在“酒杯一端,贿赂官员成功”、“酒杯一端,政策放宽”、“酒杯一端,豆腐渣工程出笼”等等以酒为媒,“酒桌上好办事”的现实背景下,企业招聘一个“酒量人才”,实际上就是培养了一个“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特殊人才,企业也就有了“公关”的资本,就有了效益最大化的“酒量媒介”。
企业或招聘单位的旁门左道,是适应社会人际关系的需求,这不是他们的独创,而是社会的有需求就有市场的现实存在。在“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同志可放心;能喝一斤喝八两,这样的同志要培养……的官场和社会的潜规则下,企业也不能独身其外。这样的“另类教材”不是那一个企业或那一个单位编撰的,而是社会不良风气炼成的。
大学生练习“灰色技能”,与社会不良风气“逆向接轨”,不仅反映出就业难的现实窘境,更是时下社会风气不正的一个投影。即使大学生有真本事也不能改变这个招聘怪招的“游戏规则”,唯有社会风气的彻底改变和好转,“带着酒量上大学”之类的怪事才会逐步减少和杜绝。(四川新闻网太阳鸟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