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芦 瑞马 雯
海 方梁 栋
编者按
就业是民生之本,尤其是对河南这个人口大省而言。省委书记郭庚茂指出,要解决河南一亿人口的就业压力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教育,这当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是职业教育。2008年,我省开始实施职教5年攻坚,第一年就投入资金36亿元,中职招生突破70万人;2012年,我省职业教育在校生已突破200万人,规模居全国第一,探索出了在全国有影响的河南经验。
2013年7月以来,本报记者聚焦就业现象,探问职业教育。通过对职教的再追问、再发现,我们深刻认识到:在河南,职业教育既是民生,又是发展;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因为“劳动技能提升+就业=民生幸福”,同时,“劳动技能提升+人口=区域竞争力”。
前不久,1.6万人赶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专场招聘会,火爆的现场传递出这样的信号:郑州航空港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既是急迫的又是长期的。
“渴求”技能人才的不只是郑州航空港。省人才市场发布的上半年人才供求情况分析报告也显示,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对具有专业技能的大专生、技校生的青睐程度,高于本科及以上学历。
夏去秋来,699万高校毕业生中仍有人在“最难就业季”中纠结,与此同时,职校生们已经完成了求职场上的“逆袭突围”。本报记者连日走访调查,提问就业现象,重新认识曾“被冷落”的职业教育。
最难就业季,为何职校生受青睐?
对于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机电与维护专业的毕业生张学森而言,“最难就业季”的压力他压根没感觉到。去年12月份,他就被天津港航工程公司签下了。“这半年多都是工作在等我。”他笑着说。同样“幸运”的还有张学森的同学们,利用学校的各种专场招聘会,每个人都早早找好了工作。
教育部数据显示,2012年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仅次于985高校,高于其他所有高校;全国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达到90%以上。
“我们的毕业生就业率也一直在增长,今年能达到94%以上。”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刘紫婷告诉记者。
好就业是否等于就好业?中水集团远洋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在学校毕业生去向情况表中,这些大中型国企的名字不断映入眼帘,“既然是培养对口专业人才,就不能简单地把学生推出去,要让学生、家长、企业三方满意才行。”刘紫婷说。
比起张学森和同学们的“轻松”择业,来自河南化工技师学院仪表专业的刘帅面对各种工作机会显得更“淡定”。前阵子,在天津举行的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他与同学一起代表河南省拿到了化工仪表组团体一等奖。这次开眼界的机会,让他的就业选择更广阔了。“中职生月薪最低3000元、高职生月薪最低5000元……真没想到技能人才这么吃香,在面向参赛选手的招聘会上,那么多家单位抛出优厚待遇来争抢我们这些职校生。”
在郑州的一个招聘会上,面对前来应聘的一拨拨大学生,一家电子企业的负责人干脆表达:“只要技能人才。”他告诉记者,现在想要招到合适的技能人才不容易,公司正考虑与职校订单培养学生,“职校生能解决实际问题,就业心态稳定,就是数量少,很多人没等毕业都被抢走了。”
就业有保证,为何招生难突破?
没出校门工作已落定,别人没得选自己有得挑。就是这样的好形势,似乎也没让职教“火”起来。相较于大量的用工缺口,有一技之长的职校生少之又少。
观念,是职业院校负责人频频提及的一个词。三百六十行,其实行行都能出状元,但刘紫婷直言,现阶段来看职业教育仍处于“弱势”,缺乏被认同感,“都想去坐办公室吹空调当‘白领’,不愿去生产一线当‘蓝领’。”尽管现在工人的工资不比“白领”低,甚至还略高,“但太多学生还是放不下架子,因为说出去不好听”。
八级工,上了年纪的人对这个名词并不陌生。曾几何时,技术精湛的“大工匠”不仅待遇相当于大学教授,且广受尊敬,连厂长、总工程师都要敬其三分。而今这种荣耀却变成了尴尬。(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曾把这种社会风气归结为“拥抱资本、疏远劳动、轻视劳动者”,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结构性就业矛盾——想坐办公室的大学生不计其数,能够开动机床做出精密零件的技工却寥寥无几。
从2012年秋季学期,我省农村学生读中职学费全免,国家还有很多补贴。如此好的政策,并没有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影响力。招生难仍是职校最头痛的事情。
“谈起就业有底气,说起招生没脾气。”河南化工技师学院校长杨箴言无奈地说,“农民种地讲究春种夏管秋收冬闲,我们招生连冬天也闲不住。”每年一开春,该校所有人员齐上阵,十里八乡到处跑,去学生家里做宣传,秋天等入学,冬天做回访,“一提起让孩子上职校,家长就不乐意,一句‘怕人看不起’,说得我心凉。”
要消除偏见,更要探索途径。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无论规模大小,目前许多职校都是靠“口碑”招生。在走访的学生中,许多都是由亲戚朋友推荐而来的。“虽然不是治本之策,但提高就业率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这样口碑才能立得起。”杨箴言说。
可喜的是,就业率造就的好“口碑”正让许多学生和家长转变着对职校的旧观念。据统计,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去年就有超过三成的学生是过了三本线却选择了来该校就读。
解决就业难,人才也要调结构
解决就业难的出路在哪里?省委书记郭庚茂指出,要解决河南一亿人口的就业压力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教育,这当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是职业教育。省长谢伏瞻也指出,要面向就业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强化教育与产业对接、专业和职业对接,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和就业的良性互动。
在河南,职业教育既是破解人口就业压力的“当务之急”,又是涉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长远大计”。
“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必须一提再提。”省人社厅就业促进工作办公室主任李甄认为,职校生就业率连年稳增,说明在转方式、调结构的今天,社会需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来关注几个数字:正常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结构应该是纺锤形,即高级工占1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35%。“但我们现在的结构恰好是一个金字塔形,高级工、中级工都很少,60%是初级工。”职教专家张惠贞说,“我们的制造业水平和美国、日本、德国差距很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职业教育发展力度不够。在德国、英国、瑞士等发达国家,技能人才在就业后5年左右还会继续接受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先进的技术设备可以引进,拔尖人才也可以引进,但成千上万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无法引进的。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业。”张惠贞说。
当前,随着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我省大招商、招大商,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拥有大量技能人才,在招商时,对许多大的知名企业而言是多么大的吸引力。不要只觉得土地、税收优惠是优势,人才优势才是我们今后最大的区域竞争力。”省人社厅一位负责人说。
提高我省劳动力水平,将人口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离不开职业教育。省财政厅教科文处负责人表示,“政府一直在加强引导、加大投资,2010年至2012年,我省公共财政职业教育累计支出221.5亿元;2012年到2014年,省财政还设立奖励引导资金,在全省重点支持100所示范职业院校和200所特色职业院校的建设,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培养更多更好的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