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一家境外的调研机构调查发现在企业招聘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歧视现象,亚洲方面印度最为严重,大约有一半的求职者都遭遇过各式各样的歧视。虽然各地政府都出台了相关政策来保护求职者权益,但是在职场中,歧视的现象仍然很普遍。
除了地域、性别、健康三大类最常见的就业歧视以外,在招聘过程中的出现的其他歧视也是五花八门,比如:年龄、外貌、身材、民族、学历、经验、以及婚姻状况、生育状况等等;更匪夷所思的,或者说近几年出现的歧视包括姓氏、血型、属相、星座等。
当然,有些所谓的歧视或者不公是出于职位需求,例如某些需要经常出差、甚至负重的职位基本上只考虑男性,但是也有很多是来自招聘者本身的偏好甚至是一些无意识的歧视,比如外形,面试官会无意识的给外形较好的候选人加分等等。
除了生理上的差异,受男尊女卑等传统落后观念的影响、以及法律政策的缺失等原因,导致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不断恶性循环:相对而言,男性更容易获得高职位的机会,这样现象对女性在职场中获得公平地位无疑是不利的。
其实相对于‘歧视’,更愿意用‘不公’来描述。拿‘性别’不同带来的不公举例:用人单位青睐男性主要是从经济效益出发来考虑。不难理解,一个企业的女职员越多,潜在的成本也将会相应增加。比如在适婚年龄但未婚未育或者已婚未育的女性从业者,在加入任何企业以后都有生育的可能,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来看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有些企业就会考虑员工从怀孕到休产假等等这一年多时间带给企业的成本,从而在招聘某些岗位的时候会刻意或者尽量避免招聘女性。
当然为了规避法律风险,几乎没有用人单位会在招聘简章中对性别或者婚育等因素提出明确要求,但是在最初简历筛选或者面试环节不动声色的进行了各种歧视筛选,最后以“你不适合这个岗位”或者其他敷衍的借口来拒绝候选人。而作为被拒绝的候选人也没有足够的证据来申请相关仲裁单位的介入。这也说明了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
那应该如何减少职场歧视呢?关于这个问题,首先是要从法律法规得能政策方面进行完善:建立可操作的法律政策,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管理,明确企业法律责任;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与此同时,加强对企业和从业者对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培训;严厉制裁劳动力市场和企业内部的歧视行为,建立更具弹性的劳动力市场。就企业而言,要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从企业文化方面就应培养员工的平等意识,提升员工忠诚度,从而降低员工流失率带来的成本损失。
据了解,瑞士一家企业为了给予每个应试者同等的面试机会,求职者可在简历中隐去姓名、国籍、宗教信仰和出生地等,也不必贴上自己的照片,从而确保所有求职者都有平等的面试机会。虽然这种做法并不能完全杜绝职场歧视,但作为企业至少是勇敢的跨出了这第一步,这一点也可供国内的企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