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一大批高校毕业生正走向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使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成了流动人员。与此同时,“弃档”现象也逐渐增多,不少大学生把档案转到人才市场后,便再也不闻不问,更甚者已不知将档案丢在何处。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员、人才流动大量出现,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传统人事档案的作用和价值逐渐被淡化,大量无人问津的人事“死档”、“弃档”也不断增多。据人社部统计,全国目前有60万“弃档人”,有的档案在人才市场一放十几年无人问津。
流动人员档案缘何成“弃档”
据了解,“弃档族”人群主要有几类:一是高校应届毕业生。按有关规定,毕业后未就业的档案可在学校存放两年,两年后如果档案没有被迁走,学校一般会将档案转回到学生原籍人才服务中心。二是出国留学或移民人员。三是到私营企业就业、自主灵活就业和创业的人员。一直以来,人事档案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全面系统的记载了一个人的历史、工作经历、职务任免、家庭背景以及奖惩情况,记录着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是社会和人事部门了解一个人的重要载体。如今,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对人事档案不重视,无所谓呢?
一、档案意识淡薄。 “说实话,我还真不知道自己的档案现在在哪里。”已经工作一年的陈晓谈到自己的档案,一脸茫然。 2008年,他刚从贵州大学计算机学院毕业,留在了省会城市贵阳干起了销售,两年下来已小有成绩。 “没有档案也没事,我工作不照样好好的吗?”一些就业于私营企业、民营企业等没有人事主管权的非公有制单位的毕业生,不但认为自己的档案“没什么用”,更“遗忘”了自己的档案,不少人认为,个人只求实惠,有收入就行了。找工作看重的是能力,档案是“身外之物”,无关紧要,有没有,或放在哪里,都无所谓。而且现在许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也并不关心其人事档案,他们认为:档案现在对个人来说没有什么用,他们看重的主要是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 “合格不合格,干了才知道”。
二、档案内容陈旧。企业最想从人事档案中了解到的是员工在以往学习工作中的学习培训经历、绩效考核情况、个人的能力水平及诚信记录等方面的信息。但随着多种经济成份迅速发展,用人主体多元化,人才流动速度加快、规模加大,使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中的许多内容与现实需求脱节。目前我国人事档案的主要内容是各种大同小异、形式单调重复的履历表格,千篇一律的评语以及调进、调出证明等,反映本人工作实绩、能力和特长等方面的记载比较少,企业很难从这种档案记录中“观其卷,知其人”,难以从档案中得出对当事人全面、完整、客观的评价,以至出现了人事档案内容陈旧企业无法利用,企业无法利用就不愿意补充员工的人事档案,进而人事档案材料一直得不到更新,企业更无法利用的恶性循环。
三、可信度降低。流动人员的增加,导致传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擅自弃档、擅自造档、擅自建档、擅自扣档、个人携带档案等行为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人事档案的真实性权威性,降低了人事档案的可信度。与此同时,一些人员因缺乏诚信,造假行为五花八门,如夸大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绩,私造假学历、假文凭、假证书等,或者隐瞒自己的过错和不光彩行为。另外,归档材料的收集缺少鉴别措施和手段,对于学历、职称等归档材料真伪的鉴别大部分只能依靠工作人员的经验来判别,尚无科学、系统的鉴别方法,由此,用人单位仅仅靠传统的人事档案或包装精美的求职简历很难判断个人信息资料的真伪、工作能力和潜能,这也正是一些企业为之头疼的原因。
另外,档案服务开发意识差。人事档案管理软件落后且不统一,现代化管理手段缺乏。如人事档案调动手续繁杂。尤其是异地调动,有时一个人为调档来回奔走几次。而且,传统人事档案利用方式单一,使用率低,只有需要者找上门来才提供利用,被动服务情况比较普遍。
以上种种,使传统的人事档案利用价值低,特别是缺少反映当事人综合能力、业务水平、个性特点的信息,缺乏有权威部门认定的业绩考核材料,以致于有些单位和个人认为档案已无用处,对档案不管不问,将人事档案放在人社部门后置之不理。据统计,目前全国各级人才流动中心为15.4万个国有和非国有单位代为管理保存的330万份人事档案中,有60多万份与主人失去联系,有的档案在人才市场一放十几年无人问津。
如何提升流动人员档案价值
人事档案是每个人形象的“缩影”,档案材料是流动人员身份、工作经历、学历、人事关系等最真实、最直接的证明,是用人单位选才用人的依据。因此,人事档案的作用虽然在不断的弱化,但是不等于我们就能将其随意丢弃,对档案的漠视所带来的后果只能由档案所有人自己"买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用人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原来人才流动的形式由辞职、辞退、调动、离职等形式,继而发展到现在的解除劳动关系、灵活就业、减负分流、提前退养、自谋职业、领办创办企业等多种形式。中国正进入流动时代。据有关数据统计,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就达到2.3亿人,占总人口的17%,即每6名中国人中就有1人是流动人口。因此,创建新的档案管理体制,加强流动人员档案管理,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合理配置、合理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充实档案内容,提升使用价值。 充实丰富新人事档案材料的收集管理内容是夯实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工作的基础,是人事档案提供优质服务、发挥档案作用的前提与基本条件。传统人事档案内容简单,主要收集静态结论性材料,内容空泛,用人单位无法从中对当事人的潜在能力进行评估,利用价值受限。现阶段,丰富档案内容应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和流动人员的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充实档案材料,突出流动人员的学习经历、培训情况、绩效考核情况、个人的能力水平、性格特征、工作特长及诚信记录等方面信息。同时,健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工作规章制度,与流动人员或其用人单位签订人事档案材料收集移交协议,以契约的形式明确双方的权、责、利,形成人事档案材料收集移交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坚持经常性收集、定期收集和集中收集三结合,以经常性收集为主的工作制度,收集、充实反映本人业绩的动态性材料。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档案材料的价值鉴定工作,确保档案内容全面、准确、动态、连续,既反映能力又突出个人特点,做到“档如其人”,从而为用人单位提供必要的可用信息。
创新管理机制,提高服务水平。信息化管理已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人事档案管理也应顺应潮流,推行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电子档案,达到管理自动化,传输网络化,服务在线化,信息共享化。对流动人员个人取得的业绩、成果以文本、声音、影像等各种新载体形式产生,这些动态的多媒体信息,可以利用微缩技术、声像技术、光学技术、自动化技术、通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及时补充进人事档案,扩充人事档案信息量,提高人事档案利用价值,使流动人员个人,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档案管理的情况,并可以根据工作和生活的变动随时向档案中心提请修改个人住址、联系方式等等情况。对用人单位,可以通过网络接入档案中心数据库,查阅个人人事档案和本单位人员档案中的有关信息,并将个人在企业中的情况及时提交档案中心,对个人档案进行充实。而且档案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网络定期向流动人员和其用人单位发布补充人事档案材料的通知,催促其及时补充人事档案材料。
加大宣传引导,强化档案意识。 群众档案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事档案能否得到妥善保护与管理,更关系到人事档案工作能否在社会全面推进和发展的工作大局。人事档案服务机构应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向社会进行广泛细致的宣传和引导,进一步提高档案工作的透明度,增强整个社会的档案意识。宣传工作要做到有的放矢,对流动人员宣传应侧重于人事档案材料形成、人事档案在其求学、应聘、缴纳社会保险、评定职称等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等,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人事档案的作用;对用人单位的宣传应侧重于档案材料的分类、日常积累、审核把关等标准和及时送达以及人事档案的有效利用方面的知识。同时积极宣传《档案法》、《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及其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贯彻执行党和国家人事政策和档案法规的自觉性。
提高业务水平,加强队伍建设。做好人事档案工作必须有一支懂人事政策、熟悉档案业务、热爱档案工作,具有创新进取精神的档案工作队伍。当前,灵活就业的势头不断上升,流动人员面广量大,而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数量不足、专业知识不够、缺乏现代信息素质与技能的现象比较普遍,不利于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工作的改革。各级档案服务机构应高度重视人事档案工作队伍建设,严格把好档案管理人员的入口关,从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等方面进行严格考核,建立一支热爱档案工作,熟练档案业务,安心本职工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档案管理队伍。加强和健全对档案人员的业务培训,尤其要加强档案员计算机信息化培训,提高档案员运用计算机技术管理档案的能力和水平,适应时代需要。对所在区域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训和业务指导,引导企业和流动人员配合档案管理部门做好档案材料的撰写、收集和转递工作,严防虚假材料进入个人档案。
总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流动人员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域间流动频率的加快,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人事档案的改革势在必行。而出路就在于提高“服务性”,提升其利用价值,成为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真正依据。只有人事档案对当事人和用人单位的"服务性"越强,利用价值越高,我们才能迎来"弃档族"和档案"自揣族"的回归,使我们的人事档案真正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