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没了路。何不跳出去,开辟一片蓝海?
跟北京人艺的老演员聊天,他们爱说一句话: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再小的角色,只要演员用心演、肯揣摩、认识深,哪怕只有一两句台词、两三个动作,照样能抓住观众,成就自己。
杀猪,在人们的惯常观念中,恐怕是个低端职业,得算职业中的“小角色”,可是,两位大学生“猪肉佬”却开辟出一番事业,又开连锁又办学,高端大气上档次,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职业是死的,人是活的。关键在人的想法、框架、视野。
庄子讲过一个寓言,说宋国有个人,有一种“不龟手”之药。用了,寒冷天气手不裂。他们家靠这个药,世代漂洗为生,日子过得艰难。有个商人听说了,花百金买过来,用于冬季水战,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大败敌国,受了裂土封疆之赏。
同一个药方,在一般人家手里艰难度日,在有眼光的人手里价值连城。没别的,他们重新发现了职业的价值;光发现还不行,重要还在提升,靠拼接能力和混搭思维,或给老酒换新瓶,或把新技术、新手段、现代管理和营销技术引进老行当,重新塑造了职业形貌,给自己带来了长足发展。
连锁店、创品牌、精细化管理、“比卖电脑还需要技术”……从新闻中看,大学生猪肉店还跟镇关西时代、范进的老丈人时代区别已经很大了。笔者曾去南通考察过一家台胞开的瓷器公司,驾轻就熟的工艺,司空见惯的形状,他不造。非要把瓷烧出奇奇怪怪的现代造型来,出品成功率甚至百不出一,但是,出一个算一个,成本几块钱不到的一个茶杯,能卖到好几千的高价来!
这对大学生就业有何启示呢?
人不能让学的专业和已有的职业限死了。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最有创造力。大学区别于技校的地方,就在于它熏陶的是思维能力,授的是渔而不是鱼。学某个专业,实际上有深远益处的不是具体技术,而是深层思维。运用这个思维,去干行业外的事儿,没准儿更能激发突破、创出新路来。
人得有走新路的勇气。一求职就奔着大公司、热行业,这些地方当然拥挤。为什么一定要直接奔着大蛋糕去呢?生地更易独活,奔着更易做出大蛋糕的地儿不好吗?比尔·盖茨、乔布斯,入行没冲热门去,结果创造热门,这才是王道啊。
世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没了路。何妨开动脑筋,找找蓝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