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读 今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毕业生感叹“就业难”,招聘企业却感叹“招工难”,在提供了700多个岗位的招聘会上,应聘者不过百人,可见,压力虽大,大家依然从容淡定地挑挑拣拣。
昨日,在昆明市体育馆举行的2013年五华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暨“五华就业月”专场招聘会上出现一个奇景:招聘者居然比应聘者还多!
招聘人比应聘人多
“今天可有得忙活了!”昆明某发行公司负责人张伟早早地来到招聘现场,可想象中忙碌的情景并没有出现。招聘会吸引了约150家企业入场,提供了700多个岗位,可应聘者不过百人。只要看到有人想求职,招聘人员就会热情地上前介绍情况,更有不少老板亲自上阵,邀请应聘者前去公司参观。
张伟介绍,他们公司今年的岗位待遇比去年提高了不少,营销、管理、接待、快递等岗位每月薪水提高200元左右,并且全都购买“五险”,但是招工依然很难。眼看一早上过去了,张伟一个人都没有招到。看着空白的招聘表,张伟叹了口气,提前离开了招聘现场。
一位姓刘的招聘负责人也深有同感,做了近十年招聘工作,他发现近几年来,“招工难”一直困扰着他们。“2009年以前,我们招工人还有选择的余地,现在根本招不满,我觉得今年比去年更难招。”刘先生说。
压力不小依旧挑拣
招聘现场,记者采访了部分应聘者,发现即使今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很多“90后”毕业生似乎全然不顾市场的低谷,依旧从容淡定地挑挑拣拣。根据某网站发布的《应届毕业生面试爽约》调查显示,应届毕业生爽约率再创新高,近两成雇主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面临着超过75%的面试爽约率。
今年从湖南科技大学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的周英娜就是典型的例子。她7月初从湖南回到昆明,这一个月里,她一直辗转于大大小小的招聘会,寻觅适合的工作,她说,已经感受到“史上最难就业季”带来的压力。在昨天的招聘现场,她转了两圈,填了3家单位的招聘表,就匆匆赶往一家公司参加面试。“本来今天有3个面试,其他两家感觉不太好,就放弃了。”她说。
求职者小徐在参加完招聘会后也连连摇头,他说:“很多行业和我的专业不对口 ,对口的行业要求有相关实习经历,薪资待遇也不高。”
“眼高手低”为哪般
“都说今年有699万大学生毕业,可人去哪了?潜水了还是隐身了?”招聘者不禁发出疑问。
对此,作为昨日招聘会主办方之一的昆明城西人才市场首席顾问朱坚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国的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存在问题,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较差;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商务环境较差,劳动力市场分层和社会流动性差,这些问题导致大多数毕业生愿意去当公务员或去事业单位、大企业等有保障的单位,而不愿意去创业或去民营企业打拼。
朱坚娟说:“作为招聘会主办方,我们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搭建供求平台,促进双方达成意向,同时,解决‘招聘难’和‘就业难’的问题。我们正在尝试开展各种形式的招聘,试图发展成多样性的‘人才大集’,本月17日,我们就将和某大型企业合作,举办专场招聘会,届时将提供700多个就业岗位。”记者李思娴报道
随 评
“招聘难”在于大集粗放
凯 荣
我们习惯了以往轰轰烈烈的高校毕业生招聘会,招聘会主办者和用人单位可以风风光光一回,毕业生和家长却大多愁云难消。因为这种大轰大擂的招聘会,双方能签订录用合同的比例很小,所以出现招聘人比应聘者多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这种粗放的人才大集,往往形式上轰轰烈烈,结果却收效甚微。招聘会刚开始确实是“人头攒动”,毕业生没有一点好的体力,都很难挤到用人单位的摊位前。好不容易挤到用人单位摊位前的,得以递上一份自荐材料,运气好的还可以多说几句话,很快就得让位于人。招聘会后期,早早地就有用人单位收摊走人。毕业生对这种招聘会可谓是爱恨交加,他们既不愿放弃就业的一次选择机会,又倍感这种粗放形式事倍功半。所以,不是应聘者少了,而是应聘者嫌这种粗放的人才大集多了。
我们是不是应该改变这种农贸市场式的粗放大集?各级政府都开设有便民服务中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招聘方式能否学学便民服务中心的做法,使招聘工作常态化?同时,人才市场应该分门别类举办对口的专场招聘会,甚至可以举办个性化招聘会。只有真正为毕业生就业办实事的招聘会,才能赢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