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数达到创纪录的699万!与之相比,约二三十万的”海归人数未免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但事实上,这一数据也在屡创新高。其中,文科生占据主流。……
文科“海归”,学什么都可能被剩下*—这是《世界博览》杂志近期重点关注的一个现象。
你能想像砸下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留洋,回国后的就业待遇却不如国内毕业生,甚至要“沦落”到与国内普通本科毕业生抢“饭碗”时的心情么?在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就此话题展开的采访中,许多湘籍文科“海归”都有切身体会。
今年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数达到创纪录的699万!与之相比,约二三十万的“海归”人数未免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但事实上,这一数据也在屡创新高。其中,文科生占据主流。
“僧”多,可供分配的“粥”却少。以湖北省一场中高级精英封闭式洽谈会为例,263名归国留学生竞聘144个岗位,求职者中75%是文科类专业,而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中则有75%是需要理工科人才。
这不得不引人深思:与商科、理工科专业相比,留学申请更易获得通过、竞争也没那么激烈的文科专业,可谓对众多中国学子一圆“出国留学梦”助力不校那么,如今“怀揣‘成本’高昂的洋文凭却依旧难就业”,是不是对当初“一窝蜂”之举的反讽?
而“文科生难就业”现象已不止中国独有,比如,在超级大国美国,针对文科生的就业指导中,第一条就是:“修一门有助就业的第二专业”。如此看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就业难”蔓延全球的当下,这句曾经风靡一时的老话,难道又将成为真理?
文科“海归”:就这样在职场搁浅?
回国两年失业两年,次次编故事哄亲友
在很多亲友心目中,自两年前从日本留学归国后,钱茜(化名)就变得有些“神秘”。“的确,我的新号码除爸妈外,没几个人知道。”逢年过节回到老家仑时,总免不了被问及近况,这种诚下,钱茜的母亲通常会抢着回答:“茜茜在长沙一家日资公司上班呢,年收入近十万1若对方还想细问,母女俩便会默契地扯开话题。
7月23日下午,在位于长沙市芙蓉区定王大厦附近的一间出租房内,钱茜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坦言:“回国两年了,我其实还一直没找到工作1随着时间的推移,压力也越来越大的钱茜如今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考上公务员!
“学什么都无所谓”,最终选择学日语
“我读初中时特别爱看漫画,最大的梦想就是去日本学画画。”2007年5月,钱茜无意中获悉日本滋贺县立大学招收中国留学生的消息,尽管该所学校并没有自己钟情的动漫专业,但她依然觉得迎来了实现梦想的契机:“大不了在日本边读书边学画1为此,钱茜硬是不顾父母强烈反对,自行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放弃一个多月后的国内高考!
接下来,待出国签证、留学申请等环节都得以顺利通过后,钱茜便一门心思陷入了对留学生活的美好憧憬中,对于所读大学的教学环境甚至专业选择都不闻不问。“那时候觉得只要人过去了,学什么都无所谓。”最后还是父母反复考量,才替钱茜选择了日语专业。
直到去了日本,钱茜才发现该国的教育模式并不如自己想像中那么新鲜,一样是“上课、提问、实践、考试”。更让她难以适应的是居追境和饮食习惯:“日本人很少用到椅子,无论吃饭还是看书都盘腿而坐,时间久了很难受的。另外,物价高得吓人,吃碗普通汤面换算成人民币都得百来块……”
留学生还不如国内名牌大学生受欢迎
在日本,若无永久居住签证,即便毕业于名牌大学的留学生,也鲜有公司愿意提供实习机会,因此毕业后,钱茜毫不犹疑地决定回国发展。
“我原以为,在长沙找工作应该不像沿海大城市那么竞争激烈,留学生的‘金字招牌’能更有优势。”可几场招聘会下来,钱茜渐渐失去这份信心,“简历投出去一大堆,不少公司也表露出意向,可问了我一通后,就是不用我。”这种“雷声大雨点斜的局面,让钱茜时常感到疑惑不解。
直到2012年7月,在一场政府部门组织的外企招聘会上,一次不甚愉快的求职经历让钱茜有了直观的感受:“留学生还不如国内名牌大学生受欢迎1
招聘会上,钱茜一眼就看中了某中型日资公司:“提供的岗位有20多个,大部分都要求会日语。不仅上班时间稳定、月收入近万元且有五险一金,还承诺每半年都会组织员工集体旅游……”当然,这等可观的待遇、优厚的福利自然不只吸引到钱茜一人,应聘台前老早就排起了长龙。
近一个小时后,钱茜才迎来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她双手递去简历,正准备做自我介绍时,工作人员抢先问道:“你在日本留过学,那英语水平怎样?试着做个自我介绍1好在钱茜有备而来。可等她用约5分钟时间侃侃介绍完自己,对方紧接着又提出:“再将刚才那段英文翻译成日语听听。”据钱茜告诉记者,她当时就有种“不受尊重”的感觉,但尽管如此,还是尽最大能力完成了要求。接下来,问过基本情况并登记下联系方式后,工作人员答复她:“等公司通知。”
“我不是第一次参加这类招聘会,根据以往经验,当时就知道自己肯定没聘上。”随后登场的求职者是湖南某重点大学应届毕业生,钱茜有些吃惊地发现,“工作人员对他非常热情,最后还主动给了他一张名片”。
同样是求职,为何“待遇”大不同?心有不服的钱茜上前欲问个明白,无意间发现,登记表上不少毕业于省内重点大学的求职者都被打了勾,而包括自己在内的几个留学生均没有任何标示。
“工作人员被我问得有些烦了,最终给出了答案。”钱茜至今都记忆犹新,“他跟我说:‘你们留学生以为会说几句外语就很了不起吗?真要比起来,你们还比不过国内名牌大学生,至少他们对福利待遇没你们那么高的要求,更不会动不动就跳槽——没打勾就是没戏,你也不用再等通知了’……”
类似的经历,钱茜后来又遭遇过两次。如今,她窝在长沙街头一间面积不足30平米的出租房内,最大的家什是床和衣柜,基本没有电器,而桌上堆满各种复习资料,“我已经很久没有登录QQ了,事实上,除了上网查资料,连电脑都基本不用;如果不是为买菜做饭,我甚至都不想出门”。如此深居简出,钱茜只为放手一搏:“考公务员!“
工作不对口,但她“不敢要求更多了”
今日女报/凤网见习记者李旦
“我希望,你们的报道中能用我的英文名字——Cecilia。”Cecilia是个快人快语的邵阳姑娘,比如采访中她会直言不讳地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提要求”。在她看来,相比当年走出国门时的踌躇满志,回国后并不算顺遂的求职过程“不是一段很让人愉悦和自豪的经历”。
首站受挫,沮丧地发现自己并无优势
Cecilia是去年九月份回国的,彼时刚从英国利物浦大学攻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学位的她,觉得找工作“应该是手到擒来的事”,所以很淡定地先去考了驾照,又在老家过完了农历新年。直到年后投出的几份简历都有如石沉大海,她才意识到当初有些盲目乐观。
Cecilia求职的首站是南京,“考虑到那边亲友多,所以先在网上投了好几家银行和一些外企的财务岗位”。个把月过去仍不见回音,按捺不住的她一问才知道,人家早招完了!“那边中国银行的人力资源主管告诉我,我错过了年前针对应届生的校园专场招聘,而现在进行的社会招聘只面向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Cecilia称,“估计其它公司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初战碰壁后,Cecilia变得审慎许多,开始认真分析当前形势:自己本科就读于江西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大四时去到英国蒂赛德大学交流,后在利物浦大学完成研究生课程,“硕士阶段之所以选择金融学,是觉得回国后应该会好就业,可如今一投简历才发现这纯属‘想当然’——金融岗位不仅少,而且都要求有工作经验,可我国外那几年的课余时间都在忙于打工,根本没去实习。其它还算专业对口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等,则都要求执业者有相关资格证,而我也没有……”Cecilia沮丧地发现,与国内同等学历求职者甚至本科生相比,自己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
在南京耗时一个月无果后,Cecilia去了她心目中外企最多的城市上海,认为机会可能会多一点。
放低“身段”,换来的是好奇而非机会
一到上海,Cecilia就开始在网上广撒简历,刚开始还只是每天有选择性地投个二十份左右,后来增加到每天一百多份。但凡专业对口的岗位都投,不管是国企、外企、事业单位还是私营中小企业。可有回应的很少,如果一星期内能有两场笔试或面试机会,Cecilia都会觉得很开心。而且,只要逮到机会,她一准跟面试官反复强调自己目前“只想积累工作经验,对其它条件都不太介意”。
能打听到的招聘会信息,Cecilia也都逢场必到,但几次下来,她发现招聘会上的很多企业都旨在招流水线工人。有次,在步步高VIVO智能手机的招聘区,Cecilia刚把简历递过去,人家就告诉她这次招的只是普通财务人员:“你一个国外回来的研究生,做这个太大材小用了。”
更让Cecilia哭笑不得的是,有次去一家小型规模的公司求职,明明第一轮的上机操作就没过,对方却通知她去面试。去了才知道,原来人家老总只是想当面问问她:作为一个“海归”研究生,你为什么会想来我们公司?
类似这样的经历,Cecilia有过很多次,开始时还会气愤一下,后来就“麻木了”。这让她深切地感觉到,自己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身份很尴尬:“我没觉得‘海归’背景有什么优势,反倒让很多中小企业主观地认定你要求高,不敢要你;大公司特别是外企又觉得没什么稀奇的,因为公司里已经遍地都是(‘海归’)了。”
同为“海归”,理科生年薪20万,她月薪4000
薪酬一直是Cecilia不大愿意谈及的话题。据她说,自己回国前把期望值定在5000元/月左右;在南京受到打击后,自动降至4000元/月;再后来,对3000元/月左右的工作也会投简历。
从今年3月份开始,每天重复性地投简历、等通知、跑招聘会,有时一天下来,忙得只能在公交车上啃个面包……Cecilia自称:“那段日子是我长这么大以来最绝望、痛苦的时期——顶着‘海归’的光环,过着非人的生活。”
这期间,“我还受到过一次沉重打击。”某次聚会上,Cecilia与一个研究生物制药的“海归”朋友闲聊,得知对方找工作仅花了一个月不到。更让Cecilia羡慕的是,“公司开出年薪20万,他还不怎么满意,说是其他搞工程技术的朋友回国后拿的工资更高”。
奔波近四个月后,Cecilia才终于接到“面试成功”的电话,是浦发银行下属一家进行数据处理的子公司打来的。月工资4000元左右,工作内容与所学专业也不算对口,但Cecilia“不敢要求更多了,先积累点经验再说”。作为从国外名牌大学学成归来的硕士生,第一份工作却是简单的数据统计,且收入在上海这个大都会里明显捉襟见肘,Cecilia迟疑再三才向记者吐露真心话:“落差肯定是有的。但经历了这段求职路,我的心态已被‘磨练’出来了。”
杂志社打杂,月入千元,转正遥遥无期
今日女报/凤网见习记者李旦
“这年头,找份好点的工作实在是太不容易了。”这是王天昊在接受今日女报/凤网记者采访过程中,重复了多次的一句话。
与前文中的Cecilia一样,王天昊现时也正“漂”在上海,但比Cecilia更心有不甘的是,他还仅仅只是一名“实习生”,拿着每月1000元的微薄“补贴”。
想进高校执教,研究生学历砝码不够
王天昊是在宁夏大学拿的政治学专业本科文凭,后申请到了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研究生。原本还想在英国继续读博来着,可家里人觉得“意义不大”,他只好回国找工作。回来那天,他将MSN的签名档改为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熟人们看来,王天昊算得上是个有点学术理想的年轻人,“甚至常有人评价我‘有点一根筋’”。所以,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他的求职方向首选是高校。
自去年11月回国后,在家人催促下,王天昊只是稍作休整就挤入了浩浩荡荡的“求职潮”中。他首先关注的是湖南省内各高校,可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主流高校的招聘信息一公布,他就特别气愤,因为上面都很清楚地写着“最低学历要求:博士”。不服气的王天昊甚至拿着自己的一大本论文成果,找到上述院校的人事处理论,但理论过后的结果仍是“不好意思,这位同学,你没有报名资格”。
省内不行,王天昊便将目光投向省外,但他很快就发现,但凡名列“211”或“985”工程的高校,对教师的学历要求都是“博士及以上”。家人劝他去二本或三本院校试试,他坚决不肯,认为那里没有他想要的学术环境和资源。
-20℃的天气里赴东北面试,依旧无果
高不成低不就的落差让王天昊放弃了进高校的想法,将目光转投向各研究所,因为“研究所的条件限制没那么严,一般都只要求研究生学历”。有段时间,他只要一听说或在网上看到研究所的招聘信息,都会把自己的简历和一个很大的“学术论文”附件发过去。
研究所的招聘机会远不如普通企业那么多,有时一个月下来,最多只能投出约十份简历,而且是发往全国各地。让王天昊“感到崩溃”的是,很多研究所都要求现场审核材料,所以他只能带着自己的那一堆论文复印件全国各地到处跑,跑完一圈后再回家等笔试通知,常常一等就是一两个月。
今年2月份,王天昊得到了黑龙江省政府下设某研究所的面试机会。飞机是大半夜到的,那个时间的东北,气温仅零下二十多摄氏度,只穿了一件普通棉袄的他冻得直哆嗦。大老远赶过去,次日的面试过程却很短,“面试官提问‘政治伦理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应用’,我引用所学的西方那套政治伦理学,对当下中国的一些社会现象进行了批评……结果才讲到一半,面试官便打断我,示意我可以离开了。”
类似这种因“观念相左”而“黄”掉的面试机会,在王天昊的印象中还有好几次。
如今杂志社里做校对,转正遥遥无期
时间一晃就到了今年3月份,见王天昊还没找到工作,家人便劝他去参加公务员考试。最开始,王天昊并不情愿,但在家人的反复劝说和现实的就业压力这双重作用下,他还是加入了“公考”大军。
王天昊先后参加了湖南、广东、江西、湖北等地的省考和一些市组织的事业单位考试,起初还以为自己这个专业考公务员挺对口的,报名时才发现,其实招这个专业的岗位并不多。而且每次考试,王天昊的申论分数都特别低,这让他意识到:自己在国外所学的政治理论,没准有些“水土不服”。
一场接一场地考下来,一次又一次地经历失望,王天昊自称“感觉已经折腾得再没有力气了”:“当初真是一门心思为搞学术研究才去留学的,本以为只要有足够优秀的学术成果,回国就业肯定不成问题,现在才发现自己想得太简单了。”
7月初,爸爸告诉王天昊,家里托关系为他在上海联系了一家杂志社,但只能从实习生做起,且实习期间每月仅能领到1000元的“补贴”。“最开始听到这个消息时,我真心觉得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王天昊对记者称,但架不住家人和朋友的劝说,“我还是特没出息地去了”。
“实习生的工作基本是打杂,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也无非就是做做校对,而且,距离转正遥遥无期。”接受记者采访时,王天昊已入职近半个月时间,他如是评价自己目前的这份工作。
顶妈妈的职,是她目前最现实的出路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陈炜
再过一个月,24岁的马静敏(化名)将迎来她人生中首次正规的入职考试:“我妈所在单位今年有‘员工子女内部置换’的机会,而且没有专业限定,我只要顺利通过考试,就能在她退休后顶她的职,进单位上班。”
马静敏却不是很能高兴得起来,皆因“家里花这么多钱供我出国留学,回国后却还要‘啃老’才能找到工作”。但她又不能逞强,毕竟,与一年前刚回国时求职屡遭碰壁的尴尬局面相比,这已经是她最为稳妥的一次机会了。
不愿“去普通高校混日子”,才选择留学
2008年6月下旬,当年的高考成绩正式发布,作为复读生的邵东女孩马静敏分数仍不是很理想。两次高考均未能遂“进名牌大学”的愿,马静敏果断决定放弃“去普通高校混日子”的念头,通过多方打听与权衡,她萌生了出国留学的打算,“当时很固执地认定:出国留学虽然费用高昂,但学成后应该会比国内的名牌大学生更有‘档次’,毕业后找工作也会更有优势。”不久,在父母的协助下,马静敏最终选定了位于英国曼彻斯特市的索尔福德大学。
据马静敏介绍,索尔福德大学一直有对外招收留学生的传统,但每年的招生名额只有几百个,招生范围却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提高自己的“命中率”,马静敏在填报专业时特意偏重冷门:“当时,‘所学专业好不好找工作’不是我关心的,我只关心‘怎么才能被顺利录取’。”一个月后,凭借良好的英语基础,马静敏以7.5分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学术类雅思考试,最终,被索尔福德大学社会科学专业顺利录取。
在马静敏的讲述中,她的留学时光大多是在教室与图书馆中度过的。“功课很紧张,平时鲜少有空参加社会活动,时间不是用于听课就是用于课后温书。”直至临毕业前她才发现,尽管学校设立的学业奖学金自己年年都有斩获,但课外活动奖项一个也没有——而这,恰恰更为国外公司所看重。
因学校不知名,回国后文凭屡屡被疑造假
毕业后一个月,多次求职无果,马静敏决定回国寻找发展机会。然而,国内的就业形势同样严峻:在上海的一场外企招聘会中,她被展台前堆放的厚厚一垛求职简历给吓住了,“大多是国内名牌大学毕业生,清华、北大的有不少;甚至还有几个是从耶鲁、剑桥等国际著名学府留学回来的。”上海,作为马静敏回国后求职的第一站,她只待了不到一星期就选择离开。
回到湖南,在省会长沙,马静敏的求职路依然不顺利。招聘会去得多了,她渐渐发现:本土高校毕业的本科生,甚至比自己这样的“海归派”更有竞争力。“很多公司最为看重的是你在当地的人际资源”,而这,也正是马静敏最缺失的。
求职的最后一站是家乡邵东,但这不是马静敏做出的选择,而是父母的决定,“他们认为老家熟人多,路子也会相应地宽一些”。然而,每次家人托关系好不容易求得的面试机会,最后的“幸运儿”仍与马静敏无缘。细细打听才知道,“我读的这个大学,县城里的单位绝大多数没听过,他们怀疑我的文凭是伪造的”。
对于这种尴尬局面,马静敏最开始还能勉强自己不去理会,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出国几年拿回一张假文凭”的谣言还是在亲朋好友间传开了。“每当有人问起这事,爸妈都要解释大半天,最后对方仍旧半信半疑。”无奈之下,马家做出决定:让静敏赶在母亲退休之前争取享受到单位给予员工子女的特别“福利”——岗位置换。“总算是份正式工作,希望能让谣言不攻自破。”
文科“海归”的困惑:学什么都可能被剩下
“你太优秀了,我们无法提供相符的岗位。而且,即使留下来,你也做不长。”求职时听到这句话,有可能是客气的谎言,也有可能是发自真心,无论怎样,这都意味着游戏结束。所以,从剑桥大学读研回国的小林,找工作时只肯说自己是南京大学的本科生,对留学经历避而不谈。
还有的时候,“海归”意味着不合群,即便找到了工作,在与同事的相处和竞争中也备受煎熬。同样从英国回来的Yan,回国一年半后才跟公司签定正式合同。从国内名校毕业后,Yan申请到了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国际新闻学硕士,纪录片方向。在英国拍了一年的片子,Yan毕业后回到家乡珠海,一心想找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展拳脚。
“我做梦也没想到,我一个‘海归’的就业市场,还比不上珠海本地普通院校的毕业生,”坚持理想的Yan花了大半年才找到一份无薪实习的机会,在这之前,投了若干简历的她已准备凭借自己的英语和日语优势,找个薪水高一点的餐厅端盘子。
更考验意志的是,这份实习似乎无休无止,迟迟没有人通知她转正。期间还有另一个“海归”实习生,做了一段时间后果断退出了。“我在部门里学历最高,这反而成了一个劣势,成为被孤立的理由。”周围的同事们学历相当、经历类似,不少还是校友,更合得来。而Yan则被认定“曲高和寡”或是“劲敌”,只有在需要语言上的帮助时,才会被想到。
为什么不主动示好呢?喜欢逛街、喜欢星座,Yan和同龄女同事本应有许多共同语言。“试过,但很容易被误解成是在‘晒’啊。”比如酷爱星座的Yan不喜欢看翻译过来的星象预测,都是直接登陆英文网站,分享的信息自然会不同。主动提供语言帮助,就有了炫耀之嫌。
渐渐地,除了努力工作、争取转正之外,Yan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做英文家教。“挣钱呗,真没想到要靠副业养活自己。”终于在坚持了10个月后,东家递来了合同,至于工资嘛,“副业还是不能丢。”(摘编自2013年第12期《世界博览》)
大势:“海归”们早已不是香饽饽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0月在京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显示,近来每年出国留学的人数均在20万人以上。仅2011年,出国留学的总人数就达到33.97万人,占当年全球留学人数的14%,接近1978-2000年的累计出国留学人口总和。
与此同时,留学生回国人数年增长率接近30%。仅2011年全年,据不完全统计就有18.62万名“海归”选择回国就业,估计2012年的这一数据将增长至23.03万人,到2017年有望增长至66.6万人。规模之大令“海归”们已不再是过去用人单位眼中的“香饽饽”,而成了地地道道的普通“馒头”。
细分:
文科、商科“海归”尤其多
同样是2012年发布的《“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则表明,留学生回国就业的现象高发于文科和商科学生群体,其回国就业比例高达95%。
专家进一步分析称,专业的选择对于回国找工作的难易程度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目前普遍来看,工科“海归”就业率最高,文科与商科“海归”找工作的难度相对较大。
在湖北省人力资源中心举办的一场中高级精英封闭式洽谈会上,263名归国留学生竞聘144个岗位,求职者中75%的人是文科类专业,而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中则有75%是需要理工科人才——供求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选对细分专业,文科留学生亦能笑傲职场
——张伟用(新东方留学咨询顾问)
相比理科“海归”在众多留(学人员)创(业)园、科研院所的就业优势,文科“海归”的就业渠道似乎相对狭小,且随着出国留学人数的逐年增加,“海归”的光环正在逐渐减弱,因此,张伟用提出:“这就更需要学子们在出国前及国外学习的过程中科学地进行职业规划。”
文科专业也有职场热门,就看你会不会选
张伟用认为,各科“海归”的就业前景差别很大,而文科专业当下有3大就业方向较受市场青睐。
一是管理学专业,包括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饭店管理等,这主要是因为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急需大量管理人才,因而无论从就业率抑或薪酬来看,这些专业的“海归”,前途都较有保证。二是大众传媒类专业,近年来随着国人对信息需求量的迅猛增长,新媒体市场一派繁荣,这类专业的“海归”自然较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三是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这得益于现代人对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的追求都越来越高。
但要提醒文科学子们的是,职业规划并非一成不变的。在国内时可能觉得这条路最适合自己,但出国后接触到大量新事物,思维也许就会改变;再则,国内的职业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故学子们应根据个人兴趣、经历及就业环境不断地调整职业规划。
条件许可的话,建议读完博士再回国
很多人求职时都有感触:个人的工作经验与经历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些文科“海归”,特别是刚读完本科就回国工作的小“海归”对此头痛不已,常常在有“道行”的老手面前败下阵来。
张伟用提出,如果条件允许,文科学子最好等读完博士再回国发展。这主要是因为读博后,社会认同度、工作起点和本身的专业知识都大大增强;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从事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个人的思维能力将得到质的提高,人脉与社会经历也会更加丰富——这些优势都为未来回国发展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无论读博读硕还是读本科,文科“海归”的学术经验和实践经验在职场中都会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张伟用建议,国外求学期间,文科学子若能在教授指导下,花一段时间认真完成某项课题研究,实实在在地做些事情,个人的科研素质将会得到极大提高。而对于一些有志从事管理类、传媒类等实践性较强行业的文科学子来说,如能拥有大型跨国公司、传媒集团的工作经历,将会具备国内同类竞争者所不可比的优势。
“金字招牌”成色减褪,摆正心态是关键
——杨曦(智联招聘职业顾问)
“留学生就业难”是近年的热门话题,据统计,有近3成“海归”在回国后遭遇过就业难的问题,尤其是文科专业的留学生。杨曦分析认为,这是由于文科生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而国内偏文科的岗位如行政、人事、销售等又竞争压力极大,如果求职者本身不具备自我增值的优势和特长,即使在国外留过学、有海外背景,也是很难与其他国内同等学历毕业生竞争的。
据杨曦透露,智联招聘最新发布的留学生就业调查数据显示,在HR(人事专员)或管理阶层中,66%以上的人都表示不会在招聘中优先考虑“海归”,而是会一视同仁对待,且更看重求职者的综合素质。“这就让文科留学生面临更大的就业挑战。”
对于众多有志出国留学的年轻学子,杨曦建议,在专业选择上,首先应充分尊重自己的兴趣;其次,务必要优先考虑竞争力较小的专业,以增强将来的就业砝码。他认为,目前看来,会计、法律等专业的留学生与国内学子相比,竞争力较强。
而对于很多即将回国就业的文科留学生,杨曦的建议是“早作准备”:首先,要充分利用国外的语言环境优势,加强这方面训练,一口流利的外语尤其是非英语会让你更受用人单位青睐。其次,近50%的HR或管理人士都认为,“海归”的优势在于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因此留学生应有意识地多开拓视野,多增加实践,培养自己更为丰富的兴趣爱好。第三,国内的就业压力逐年加剧,“海归”早已不是拥有绝对优势的砝码,因此,回国就业时应先充分适应本土环境,摆正姿态,为自己定下合理目标;不要有好高骛远的期望,尽量凸显优势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劣势并积极控制、改变,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力。
■编后
为什么会难就业?在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的采访中,很多受访者将原因归结于“专业受限”,从而眼红理科、工科生有大量科研院所以及国内各省市均方兴未艾的创业园区、基地可供发挥才干。
可如今的专业,不正是当初自己选定的么?这其中有个背景不得不提:与商科、理工科专业相比,文科专业的留学申请相对较容易,竞争也没那么激烈——这或许是每年国内都会有众多文科背景学生选择出国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从众”者注定更难“出众”,当初择专业时走了捷径,到真正择业时就可能会以经历更多波折“补上”这课。
当然,这绝不是说文科专业就不能选了,但一定得是建立在自己真正热爱、愿意为之付出时间与精力来精耕细研,同时经审慎观察与前瞻分析,认定数年之后尚不会被打入市场“冷宫”的专业,才是将来不至于引以为憾的选择。
至于那些专业已定的文科留学生,建议其家长速速将国内的严峻就业形势据实以告。拿美国就业率最低的历史专业来说,该国教育专家对于本国学子的忠告是“修一门有助于就业的第二专业,比如商科或者计算机科学”。这不得不让人佩服中华民族老祖宗的智慧,早就以“艺多不压身”的高论告诉我们:虽然没必要呼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回潮,但多一技傍身,将来没准就能多一张“饭票”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