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史上最难就业季”近日接二连三曝出海归就业的悲剧性事件。一位24岁海归小伙通过网络找“工作”结果误入传销组织,因拒绝加入惨遭殴打致死;在浙江,一位拥有教育部“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的海归女硕士应聘小学教师,因学历证书上没“全日制”三个字而遭拒。这些只是海归求职遭遇的“就业陷阱”和“就业壁垒”的最新案例。
海归大学生就业的血与泪,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随着大陆近年出国留学的大众化,“海归”一词所曾蕴含的精英意味越来越淡薄,除了部分高端海归能通过绿色通道被作为海外优秀人才引进,部分“富二代”、“官二代”海归能通过家族渠道被安排光鲜的岗位,绝大部分海归需要自食其力、过五关斩六将才能争得一个饭碗,缺少工作经验的海归大学生就属于此类。
从新闻报道的案例看,传销、骗财已经成为海归大学生就业的两大威胁。前不久,一位美国留学归来的女孩,同样误入广东韶关的传销窝点被软禁,所幸获救。海归大学生容易成为传销组织、骗子公司觊觎的猎物,在于他们社会经验缺乏而难以识破骗术,出国多年不熟悉国内环境,留学花掉父母多年积蓄心怀歉疚,很想尽快证明自己。在外部糟糕的就业形势和内心焦灼的联合夹击下,他们容易误入设局者用亮丽字眼堆砌的成功学魔窟里。
海归就业的血泪史,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当前恶劣的就业环境。哪里存在监管漏洞,哪里犯罪成本低,哪里作恶风险小,不法分子就会往哪里钻,这是规律。诸如,传销、就业黑中介、网络虚假招聘等等。
对此,政府相关机构应该在建设“平安中国”上不懈努力,给那些暂时处于弱势的求职群体撑起保护伞,别再让悲剧重演。警方、工商部门对传销组织的打击要毫不松懈,不能等到出了大案命案才开始重视;对非法传销罪要加重刑责力度,让传销组织者付出足够大的代价;对于网络这一犯罪重灾区,要加强网络求职信息监管,从源头上打击网络欺诈。
对于海归大学生而言,放平心态,提高警惕,提升对网上求职信息的筛选辨识能力;一旦身陷不利境地,学会灵活应变,妥当地保护自己。踏入未知的社会,世俗智慧远比知识更重要;唯有学会生存,才能求得发展。在面对具有诱惑力的应聘信息时,更别忘了想一想前人的“血与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