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2013年将有699万学生毕业走出校门,这个数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值。因此,社会舆论纷纷惊呼“最难就业季”来临。那么青海的情况怎样,各有关方面又将如何应对就成为全社会关心的话题。
就业形势相对稳定
据了解,我省2013年省属普通高校预计毕业生人数为13856人,到5月底,高校毕业生签约率达到52%,比去年同期提高10个百分点,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对来说,就业形势还好。”省教育厅学生工作管理办公室主任张普权这样判断。单从毕业生人数上说,我省近三年一直在1300014000之间波动,今年不算最高,而每年能够提供的岗位达到2万个以上,就业率几年来也是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去年全省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6.7%左右,高出全国7至8个百分点,在西部12个省区排名靠前。
“就业难”突出表现在就业结构性矛盾上,其实也就是“择业难”。据了解,我省每年参加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考录的毕业生约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0%,参加三支一扶、特岗计划、村官计划、西部计划、青南计划、应征入伍等项目的毕业生约占10%,这些都只占少数,更多的毕业生需要去企业或其他方式的灵活就业,如果固执地只想着考公务员抱“金饭碗”,就显得没那么容易了。
多措并举破解就业难
我省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重要位置,出台一系列促进就业的相关政策措施,建立完善就业联席制度,积极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多措并举,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同时各相关部门及全社会都积极关心就业问题,举办不同形势的招聘会、职业规划讲座等。
省工商局、省个私协会和青海民族大学已连续三年共同举办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大型招聘会。参加的企业均是效益较好、规模较大的省内知名企业,每年提供近万个就业岗位。
另外大学生“就业难”,难在供需专业不对接。为此,我省教育部门积极推动高校改革,近三年来,按照“教育要围绕着学生成才转、办学要围绕着市场转,招生跟着就业走、教学跟着学生成才走”的方针,调整招生、专业设置和就业工作。同时,高校改变以往黑板式的教育模式,转变为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到必修课。
“2013年,我们学校就停招缓招了就业前景不好、社会需求不旺的13个本科专业。”青海民族大学招生与就业工作部部长董占明告诉记者。
择业观念仍需转变
大学毕业生只要及时调整思路、转变观念、找准定位,顺利实现就业并不难,这应该是人们的共识。适当降低“期望值”,实现在更广的领域就业,这话说着简单,就像多年来不断提出的“先就业、后择业”理念,事实上对于每一届高校毕业生来说,作用显然微乎其微。
在我省一家颇有名气的民营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王晓勇告诉记者,他们公司每年参加省人才招聘市场和各大学组织的招聘会不少于20场,招聘的结果并不理想。在招聘中发现,大学生不愿意从事生产和营销一线的工作,生产和营销是企业用人最多的岗位,每次招聘主要是这两个岗位,但应聘者寥寥,面试者更少。而好容易招来的大学生也都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等待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很难真正留下来。王晓勇说,民营企业对人才需求很大,他们公司人才缺口在10%—20%之间,各级管理岗位人员年龄都在45岁以上,人才断层十分严重。
对此,青海民族大学2010年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取得一定成绩的韦国勇就积极为学弟学妹支招,他说,现在好的单位许多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因此刚毕业,不要怕工作累、待遇低,只要选准有学习机会的岗位,积极积累经验,几年后就有了再择业的资本。
2010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来到青海做西北特卖淘宝店的刘畅也认为,工资高低不应该成为大学生就业考虑的因素。他说,一个企业是给你提供1500元的月薪还是2000元的月薪,这种几百元或上千元的差异不会对你的生活质量或生存压力产生根本性改变。而一个企业能否在最初给你以锻炼,能否帮你养成最基本的职业素养,能否让你的见识变宽广而不是鼠目寸光,能否有好的领导或培训机制让你快速提高,这些才是你最应该值得关注的地方。当你各方面的软能力提高了,薪水的增加必然是随之而来的。
职业教育再现发展契机
与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相反,作为“平民教育”的职业教育这些年就业率却很高,有些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的学校就业率甚至达到100%。大学生就业难、职校生好就业的现状或许会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不少学生转投职业教育,这为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契机。
记者在省教育厅学生工作管理办公室看到的毕业生就业率统计表,到5月底,签约率列前几位的都是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其中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校签约率已达到97.68%。
在今年三月举办的青海建筑技术职业学院2013届毕业生就业供需洽谈会上,180多家省内外用人单位前来招聘,学院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监理、建筑经济管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等大中专层次15个专业的1400多名应届毕业生供不应求。
职校生表现出的更强的竞争力,说明了它符合社会的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远大的前途。从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来看,未来市场需要越来越多的熟练技术工人,因此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把握契机,将职业教育的未来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峰,应该成为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