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在各大职业的个人幸福感排名中,政府机关公务员居最后一位。消息一出,公众诧异不已,众人艳羡的公务员职业,怎么就“最不幸福”了呢?近年来持续火爆的公考热,“千里挑一”甚至“万里挑一”的考录比,还不足以说明公务员职业的吸引力吗?
一边评价是无比光鲜,另一边自我评价却是“最不幸福”,两者如此的错位,如此的割裂,究竟因何而致?
无论是新闻报道中的公务员生存状态,还是我们对从事公务员职业的同学朋友的了解,公务员这个职业,还真不是“朝九晚五”“两张报纸一杯茶”那样轻松悠闲,收入也算不上多高,人们常说的权力似乎跟大部分普通公务员也没多大关系。但整体来讲,公务员的工作比较稳定,福利待遇有保障,而且这个职业的社会评价,是很多职业所不能比拟的。
基于同样的事实,却有截然不同的错位评价。很可能的情况是,这两种评价本身都没有做到客观,夸大了某些要素,同时也忽略了某些要素。从公务员来讲,往往无视自身职业的优势,只看到了公务员工作的琐碎、平凡和辛苦,特别是现实同想象之间的落差,更容易让他们滋生不满足感,甚至产生“弱势心态”。而身处公务员系统之外的公众呢,正相反,他们往往只看到公务员光鲜亮丽的一面,而忽略其日常工作平凡琐碎的一面,特别是往往把公务员简单等同于权力的掌握和行使,一些公职人员的贪腐行为也强化了公众对公务员职业灰色利益的想象。这样,认为公务员职业“最幸福”,或把公务员自认为“不幸福”视为矫情,同样失之于片面。况且,不满足于现状,本身就是普遍存在的人性特点,否则,就不会有高考学生填报志愿时,接连遇到记者和教师给自身职业“泼冷水”的趣事了。事实上,对于记者和教师两个职业,同样面临着类似于公务员的错位评价问题。记者认为自己的职业不好,但却是很多青年学子的奋斗目标;教师认为自己的职业有种种不如意之处,但在外人看来,每年超长的寒暑假,于现代职场人该是多么奢侈的享受?
职业认同感强不强,幸福不幸福,归根结底都是非常主观的评价。抛开这些主观性的东西,我们需要做的是,让每个职业都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能给每个人施展才华提供机会。对于一些被外界赋予太多意义和光环的职业,应该通过制度安排给大家“降降温”。比如公务员的“铁饭碗”是很多人追逐的梦想,但“铁饭碗”也容易助长人的惰性,扼杀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因此,近年来一些地方也在进行技术岗位“聘任制”公务员的探索和实践,目的就是建立公务员的正常退出机制,打破“铁饭碗”的光环,让公务员回归到一个普通的职业。更加理性的职业观和幸福观,短期来看,对于人才在各行业间的均衡分配,长期来看,对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