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最难就业季”的上海应届大学毕业生,在择业就业关口,在他们眼中那些过往处于“灯火阑珊处”的社区服务职业,开始热了起来。
5月31日在上海中山公园举行的“人气王”综合招聘会上,记者发现,许多前来应聘的大学生们不再挑挑拣拣,而是急于“赶快争取一个offer(这里指工作录取通知)”。
不等招聘会正式开始,便有很多大学应届毕业生前来排队等候。一家公司的招聘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明显感觉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态度有转变,“往年等着再看看的多,现在要求立刻签合同的多了”。而最令他感到意外的,是该公司派驻上海以外地区的岗位,也不像从前那样乏人问津。
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徐玉珊表示,“甚至考虑到中西部发展也是今年的一个特点,当地机会多,对毕业生有吸引力。”
一对即将离开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情侣一起前来参加招聘会,女生称:“只要能在同一个城市工作,我们都愿意去”。听闻媒体有报道上海将试点社区就业,她非常动心:“除了中文专业,我还选修了管理学,如果今年有社区就业计划,我还是很有竞争力的”。
他们所说的社区就业,是上海市教委主任苏明此前透露的“大学生社区服务计划”。苏明表示,上海将在一至两个区县试点,引导大学生到社区就业。
上海市教委披露,今年上海有15.2万个用人岗位需求,但现有需求和毕业生的所学专业匹配度不高,加之部分毕业生在工作地点、岗位、薪酬待遇等方面要求比较高,一味地等待观望,可能错失就业机会。因此,到社区、基层就业,可能是个缓解之道。
在同济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徐迅看来,大学生去社会基层就业已不是新鲜事。即便因专业口碑等因素而就业形势依然一片大好的同济大学毕业生,去年也有684人前往中西部、前往基层(如大学生村官)就业,现如今,“如果政府配套措施及时跟上,去社区就业会广受毕业生欢迎”。
在华东理工大学,更是连续两年都有超过1000名毕业生到中西部就业。该校学工部部长王爱祥介绍说,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有所改变,愿意去基层的和自主创业的多了,“如果各方面政策到位,到社区和到基层一样都会对毕业生有吸引力”。
今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受到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转型调整等因素影响,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的签约率比去年同期小幅下降,但仍高于2009到2011年的同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