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就业,关键在立足现实,用心去做,办法总比困难多
早年间,很多毕业生找工作往往是自己忙活。那时候学校里的就业指导工作比较薄弱,专门的老师即便有,也往往做一些形式上的活,收收文件,发发邮件,每周也就在清理邮箱时能够偶尔与之“碰面”。实在谈不上什么指导。如今不同,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越来越上心,办法也逐渐增多,这是一个好趋势。
其实,就业指导这件事,高校能干的事很多。
有人拿高考后指导报志愿的高中老师做比拟,虽然主要取决于成绩,有老师给细致分析着填报,和毫无经验的学生及家长自己闷着头填报,效果还是很不一样。
有的高校私下可能会说,我们又不是清华北大,这方面的师资有限,就业市场这潭水我们哪里看得透?我们哪有帮人找工作的能耐!
这话,有一定的合理性,就业指导作为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应该有专门的人才和力量投入,才会有较好的效果,基础薄弱一些的高校,应该适当做些倾斜,补补课;但话说回来,不是非得先建出来一个数一数二的就业指导中心,汇聚一大帮博士博士后,才能开展工作。指导就业,其实没有那么高不可攀,不妨立足现实,用心去做。
归纳一下清华大学就业指导老师的日志,似乎可以得出一些普遍性的东西:重点关注就业困难群体;为奔赴边远艰苦地区和基层的学生创造更好的条件;增加针对性的训练,增强毕业生沟通交流能力,提高面试通过几率……
招数自然不止于此。早早着手,请职场成功人士现身说法,引导学生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主动到企业去推销自己的学生,邀请企业过来办招聘会;引导同学们扭转就业心态,有最优选最优,没有最优别耽误了次优;加强就业意志训练,树立“勇敢尝试+从头再来”的思路;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做好或协助做好大学生创业的孵化器,等等。
往大里说,还可以每年对就业市场进行细致分析,对不断变动的就业数据实施动态监控,对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做出相应调整。
只要用心去做,办法总比困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