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谈燕 实习生 马希玲
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本市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率高于前年,但比去年差。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与此同时,常年沉淀在社区没有就业的青年人数也逐年增长,呈现出高学历化、失业周期加长等趋势。截至去年底,上海登记失业青年人数占登记失业总人数的26.5%,处于历史高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登记失业青年约占失业青年总数的41%。
除了外部经济形势、产业转型的影响,还有什么其他因素影响着社区青年的就业?记者近日跟随徐汇区康健街道就业援助员徐思成,沿着他的就业援助一日路线图,走访了几户青年家庭,倾听就业援助员的工作感受。
脑子里要有“稳定”观念
8时30分:徐思成工作室
遇到记者,老徐开门见山,“我们这几年发现,社区就业困难人员中年轻人比例大幅增长,所以现在的工作重心也从"4050"转向了"2030",重点帮扶。”
稍作准备,老徐带着记者出发前往小洪家。一路上,他向记者介绍:30岁的小洪曾常年沉湎电脑游戏,有时干脆在网吧玩通宵。这些年来,小洪也做过些短工,但都因为辛苦没有坚持下去。由于家庭条件一般,洪母身体又不太好,小洪的父亲不得不做两份工来维持家庭开销,对儿子的状况,他也是急在心里。
了解小洪的情况后,老徐多次上门做思想工作,最后说服他去了一家物业公司做保安,“今天回访一下,看看小伙子工作情况。”
9时:小洪家回访
来到小洪家,恰逢他刚下夜班回来。
老徐询问了小洪目前的收入状况和人际关系,见其状态还不错,便鼓励他“一定要坚持做下去,脑子里要有稳定的观念,以后还要讨老婆呢……”小洪连连点头。
“我身体不好,他现在在家烧饭给我吃了。”小洪的母亲欣慰地说。
“那很好啊,小洪,你看你妈妈现在高兴啊。下了夜班快点休息吧,有什么事情我们再联系。”
约摸聊了一刻钟,老徐起身告辞。
工作都是做出来的
9时20分:小区遇到就业帮扶对象
离开小洪家,老徐在小区里碰到小李。小李是个文静的女孩,喜欢养狗,总在小区楼下遛狗。老徐曾经帮她介绍了几份工作,但她都没有做久。
“天热的时候说要风凉点再出来做,现在天又要热了啊,准备好出来上班了吗?”
“我想出来上班了。”
“上次介绍的地方去面试了吗?”
“那个地方太远了,我不认识。”
“最近街道要办个招聘会,过去看看吧,地方不远的。我帮你安排的都是近的,到时候去看看,有什么信息我再反馈给你,好吧?”
徐思成告诉记者,小李希望工作能舒服点、工作地点离家近点、薪资待遇好一点。这是不少不愿跨出家门的年轻人对工作环境和待遇的憧憬。“其实哪有又舒服待遇又好的工作呢?工作都是做出来的啊!”老徐说,“我过去在农村种田,现在一个月有3500元的退休工资,我也是一个一个工作做出来的啊!”
你们帮了我,我也要回报社会
9时50分:居委会约见听障青年
老徐来到居委会,一个小伙子已经坐着等他了。小伙子名叫熊兆,生长在单亲家庭,听力不太好。大专毕业后,他曾在一家工厂当质检员,但工作时突发心梗,去医院动手术装了支架后便长期在家休养。通过老徐介绍,他去了一家超市做收银员。之后,老徐得知熊兆的身体状况无法承受收银员的工作强度,又与超市商量,为他争取到了开发票的活。
熊兆对工作很满意,他也很感恩,常常跑来居委会当义工,帮老人打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轻活帮助别人。熊兆告诉老徐:“找工作是你们帮了我,我现在也要帮一帮别人。”
梦想,从现实行当做起
10时30分:小时、小张夫妇家
老徐冒雨赶到小时、小张夫妇家。
小时父母双亡,中技毕业后做过保安、销售等工作。妻子小张体院毕业,做过一阵销售,但不喜欢,之后便赋闲在家。
见到老徐,小时滔滔不绝谈了起来。他说,过去只想赚钱,做了很多工作、吃了不少苦,又经历过失业,现在才对职业有一个相对明确的规划。最近,通过老徐提供的信息,他刚找好一家较大的地产公司,虽然上班地点比较远,但为了将来有更好的发展,他决定坚持下去。
“现在就是我老婆,她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小时的妻子性格内向,一直躲在房间玩手机。
“愿不愿意做客服?”老徐问她。
“不愿意”,小张告诉老徐,她现在还不知道喜欢做什么样的工作,而且也不着急,想静下心来慢慢看自己到底想做什么。
“那你也要先试着去做啊,过几天有个招聘会,很多单位会来。你到时候联系我,陪你看看,想做哪个,好吗?”
小张点了点头。
回去路上,老徐感慨,现在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想做这个想做那个,但是总得找个现实的行当先做起来,之后再慢慢调整。”他说,“就业意愿很重要。他们只要愿意先做起来,我也会再留心着,帮他们看看有没有更适合的岗位,帮他们尽量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
社区青年就业究竟难不难
14时:街道就业援助员例会
【畅谈】家长不愿放手 阻碍青年就业
对“50后”老徐而言,这些帮扶对象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我女儿当年找工作也碰到种种问题,现在看到他们就像看到我女儿一样。”
老徐说,他早年农村插队,吃过不少苦。而现在的年轻人往往承受不了挫折,无法面对困难,“不少年轻人踏上工作岗位前,都会告诉我已经做好准备要吃苦了,可是真正碰到工作上的小难题,就逃避了。”
就业援助员小沈也认为,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亲对子女的照顾太多,来找我们的不少是家长。一次,有一个年轻妈妈来找工作,还是她的母亲陪过来帮着参谋的,“自己都已经有下一代了,还是离不开母亲。”
大家在交流中都有同感,不少父母不愿放手,凡事迁就孩子。心疼孩子在外面吃苦,干脆让孩子在家歇着的家长也大有人在。另有一些家长总爱帮孩子拿主意、做决定,对孩子的事情比孩子更起劲,而这样的家庭一旦出现孩子和父母就业意向不匹配的情况,往往引发年轻人对就业的逆反和排斥心理。
康健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所长张淑范认为,父母应该站在外人的角度上客观地观察孩子,“所以我们一般都要父母和孩子一起谈。找父母了解他们的意愿,也劝他们在孩子的事情上要放手。”
【建言】年轻人不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现在的孩子往往不是自卑就是自负,真正做到不卑不亢的很少。”张淑范说,“不要眼高手低”、“先就业后择业”或许已经是老生常谈,但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仍有意义。
徐思成谈到,一些年轻人学历不高、技能不足,不愿意提高自身能力,却梦想有份轻松高薪的工作。更为普遍的情况是,当下不少年轻人大学毕业,对收入有一定要求,却吃不了苦。
“在整个社会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年轻人必须放低身段、找准目标。”徐思成说,“一般3—6个月不工作,就开始和社会脱节,很难一下适应工作状态。”而长期“宅”家,不接触社会更会导致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老徐告诉记者,一些帮扶对象正因为先前在工作中受挫,后来休息在家,逐渐滋生出心理甚至精神疾病,以致现在更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只能继续待在家里,形成恶性循环。针对日益凸显的心理问题,老徐也在认真地思考解决方法。除了请来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老徐还不断地上门,或是以电话联系的方式和年轻人定期沟通。他相信只要自己有诚意,一定能帮助更多 “宅男”、“宅女”走出家门,踏上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