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毕业季,“城管”很火。就在前几天,上海青浦城管招聘引来121名硕士、博士竞争。报名者中不乏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的毕业生,应聘者里还有一名来自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的“海归”。消息一出,有人打趣,有人质疑,有人忧心,有人叫好。
城管招聘吸引高学历人才投考,说明了什么?是就业压力太大,还是毕业生冲劲太小?是大学生择业观该改改了,还是人们看待职业选择时的有色眼镜该摘摘了?
城管招硕士,不是新鲜事
“城管招收硕士并非新鲜事。”上海市青浦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执法大队政委许建忠告诉记者,2011年,青浦城管就招收了2名硕士,去年招收了7名硕士。与前两年相比,今年青浦城管总体招收人数有所增加,硕士生占比反而有所降低。
不仅是青浦,近年来,全国各地都有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加入到城管队伍中来。去年上海闵行区招收了50名本科以上学历的城管队员,7名硕士中就包括一名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拿到金融硕士学位的“海归”。许建忠告诉记者,自2008年起上海城管实施参照公务员管理,城管人员的招收录用由上海市公务员局统一实施。实施参公管理之前,城管根据事业单位录用标准进行招收录用,要求大专以上(包括大专学历)。参公管理后,根据上海市公务员报考的相关要求,报考人员必须具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通过几次招录,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升,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加盟城管,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管执法队员的学历结构和年龄构成。”许建忠说。
但他同时介绍了几个数字:今年通过笔试参加青浦城管面试的共有180人,包括59名本科、119名硕士、2名博士,按照3:1的面试通过率,共有60人通过面试,其中16名硕士。“可以看出,在面试环节中,并非学历高就占优势,录用时也不会单从学历这一因素来考量。”许建忠说,尽管每年看起来报名火爆,但由于各种原因,每年实际入职数都达不到计划数,这也是上海各区县城管招录时遇到的共性问题。目前青浦城管今年的招录已进入政审环节,60名被录取者中,已有5人自愿放弃。
研究生抢了本科生的岗?
硕士、博士当城管,是不是大材小用?他们为什么愿意当城管?
2011年加入青浦城管的史玉饶,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身为法学硕士的他,目前是青浦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执法大队法制科的科员。史玉饶告诉记者,加入城管之前,自己曾在一家私企做过证券事务代表。现在的收入待遇比起以前差距不小,但作为外地人,他更倾向于选择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有正式编制,工作压力也缓和很多。“城管工作涉猎范围很广,我是学法律的,在这里一样可以发挥我的专业所长,学以致用。”史玉饶说。
见到张茹意时,她正和两名队员一起巡街。张茹意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哲学系,以优异的成绩直升攻读本系硕士研究生,2012年毕业后加入城管队伍,目前是青浦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执法大队盈浦中队的一员。她坦言,选择报考城管,一是为父母,作为青浦本地人,希望工作能离家近一些,方便照顾父母;二是求稳定,在她看来,对于女孩来说,一份稳定的工作很重要;三是因为兴趣,她希望从事一份贴近人、贴近民生、服务社会的工作。眼前的这份工作满足了这些预期。
有网友评论说,“青年谋职求稳,不是国家之福”。但也有网友留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与一些毕业生好高骛远,就业预期调整不及时,或者“主动不就业”的心态相比,这些高学历人才自愿加盟城管的行动,不仅是对传统择业观的一个挑战,也是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一种路径。
但硕士博士争相报考,也让不少网友直呼:“硕士、博士报考城管,这让我们本科生可怎么办啊?”事实上,研究生挤压本科生岗位,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一个突出现象。2013年,上海高校毕业生总量为17.8万。截至5月10日,毕业生总体签约率为44.4%,比去年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瑞阳认为,岗位需求与学生意愿匹配度不高,且“挤压效应”明显——重点高校毕业生挤压市属高校毕业生,研究生挤压本科生岗位,是造成签约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城管”,行不行?
“有种职业叫啥都要会,有种职业叫啥都不对;有种职业叫心里在流泪,有种职业叫加班到崩溃……”最近,一则出自武汉“85后”大学生城管的“漫画城管”在网上流传。高学历人才加入城管,到底在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能否改变公众对于城管的刻板印象?
史玉饶告诉记者,每一位新加入的城管队员,都要在基层有至少一年的工作经历。说到正在进行的巡街,张茹意很坦然:“这是我每天工作的一部分。做了大半年城管,才体会到城管的不易,又要维护街面秩序,又要耐心劝说,还要承受市民的不理解,很考验业务素养以及沟通和应变能力。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市民真正认识城管。”
“城管的工作涉及城市管理运行的方方面面,街面管理仅仅是老百姓看得见的一小部分。城管执法有严格的规章制度,需要法律知识的储备,高学历人才学习能力强,在这方面就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许建忠说。在他看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尤其是大批新的大型居住区相继涌现,对城市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的加入,提升城市管理的能力。(本报记者 颜维琦 本报通讯员 薛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