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徐瑞哲)截至5月10日,相比于沪上高校应届毕业生44.39%的签约率,沪籍毕业生签约率反而偏低。这是昨天下午举行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本市分会场传出的信息。据悉,包括大学生就业观念在内,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正受到综合因素影响,较为严峻的形势还会延续一段时间。
目前,全市高校毕业生签约率好于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的3年,但比去年同期略降约2个百分点。分析其原因,不仅因宏观经济面所致,也出于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与就业市场需求匹配因素,同时由于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以及大学生职业观、择业观,甚至还包括带有独生子女特点的观念。据透露,今年沪上非沪籍毕业生签约率目前高于沪籍毕业生,非沪籍毕业生求职多倾向“找到即签”,而沪籍毕业生求职通常不愿“马上拍板”。
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机构有关负责人表示,事实上,沪籍大学生“只要不挑不拣,就能保证就业”。当前一系列影响就业的不利因素并非“今年排除、明年解决”,而是需要各方共同建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这位负责人强调,用人单位不得以院校、性别、年龄、民族等作为大学生应聘限制性条件,杜绝带有歧视性的招聘需求。各高校则应梳理和完善高校毕业生相关就业政策,降低政策门槛,简化就业程序,加强信息服务。
记者还了解到,上海高校毕业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比率仍较低,2011年和2012年全市应届大学生办理“自主创业证”的人数,分别只有461人和521人,不足当年全体毕业生人数的1%。为促进大学生全方位就业,今年上海还将仿照“大学生村官计划”,推出“大学生社区工作者计划”,为大学生开辟社区工作岗位,为大城市储备社区工作青年人才。年内,这项计划将在3个区县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