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签约率广受关注。昨天公布的最新统计显示,本市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率为44.4%,其中985、211高校情况稳定,高职专科院校小幅上升1.2%,就业岗位受到挤压的是非985、非211的市属高校。市教委副主任李瑞阳坦言,主要原因在于后者“在人才培养中确实存在不上不下的问题”。高校培养机制改革至今,非985、非211的“上”字头地方传统本科院校,为何陷入尴尬境地?
“我们确实感受到挤压”
“目前我们的签约率较去年略低”,上海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柏桦道出了市属高校普遍困境。据了解,由于制造业整体岗位需求减少,学校机械、通讯、电气工程、汽车信息管理等专业就业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不少学生预估到自己就业时没有“名校光环”的优势,选择继续深造,考研人数较往年大幅增加,直接导致有些考研失败的学生,不仅无暇顾及去年下半年学校安排的十多场校园招聘会,更错过了今年春节后又一波招聘高峰,直到三四月份才仓促进入求职阶段。柏老师坦言,“我们‘老本科’确实感受到挤压”。由于总量减少,一些985、211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更加急切,进而挤占了原本属于市属高校学子的就业空间。
有着同样感受的是上海理工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牛翔宇。该校相当一部分专业面向的是第二产业,由于经济转型和产业能级提升,今年行业需求总量较去年减少了约一成。学校很早就意识到严峻形势,为此推出了许多举措,甚至在院系中推行“专业教师推荐一名学生就业,给予奖金鼓励”等。目前签约率较去年同期略低。
就业尴尬源于定位尴尬
尴尬因何而来?李瑞阳分析,“这可能与市属高校培养人才存在定位尴尬有关,不像985、211高校明确培养研究性人才,专科院校培养应用实践性人才。”
近年来,一些市属高校向综合性大学大步发展,追求大而全,学科设置重复而又特色未明,直接导致当专业人才岗位需求减少时,这部分高校的学子就业竞争力受到影响。举例来说,目前几乎绝大多数学校都设有金融专业,但其中一些教学内容雷同,缺乏自己的“拳头产品”,毕业生参与就业竞争时,往往难以脱颖而出。
高校相关负责人认为,市属高校无需因此妄自菲薄,而应积极改变现状。行业所需的人才是“金字塔”结构,最上一层是具有理论研发能力的顶尖人才,底层是操作熟练的实践型人才,居中的兼具动手能力和研发后劲的应用型人才,而后者,应是一般高校本科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专业差异化发展,市属高校传承并强化自己的“拳头专业”大有可为。
办学亟待更科学规划
业内人士指出,寻找市属高校就业受到挤压的尴尬之源,不应仅停留在表面。深入探究,本市高校系统办学过程亟待更科学的规划。
当前,本市中小学教育发展非常强调“均衡”。然而在高教领域,大学被划分成985、211、部属高校以及非985、非211的市属高校,不同“档次”学校所能获得的资源投入、政策优惠很不平衡。 (下转第7版)
(上接第1版)这不仅意味着生源上天然的不平等,更在教学经费、科研项目竞争及学生毕业落户大城市的打分标准上大相径庭。有位市属院校校长直言,因为没有“部属”的光环,甚至有些计划、项目自己学校是最后一批才知道,在竞争中始终处于被动局面。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没有 “光环”的市属院校原有的招牌专业、特色学科,也往往逐渐弱化,毕业生就业受到挤压几乎是必然结果。
衡量一地高等教育水平,985、211重点高校固然是重要标准之一,但数量庞大的市属院校整体力量却是底蕴所在,后者同样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科技、人才支撑作用。日前引人关注的全国高校一级学科排名中,北京遥遥领先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其“北”字头市属院校表现优异。专家建议,本市在规划、管理高校体系时,应更加重视市属院校的作用,如此,不仅今后统计就业签约率时可少几丝尴尬,称量整体高等教育实力也能多一方砝码。
链接
985高校 “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高等教育建设工程。名称源自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讲话。最初入选985工程的高校有九所,被称九校联盟,截至2011年末,985工程共有39所高校。此后,教育部表示“985”工程和“211”工程的规模已经稳定,将不会再新增高校。目前上海共有复旦、上海交大、华师大、同济入选。
211高校 “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这是我国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而实施的一项跨世纪的战略工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项目。“211工程”自“九五”期间立项建设,目前全国共有百余所高校入选。上海入选的高校包括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华师大、东华、上外、上海财大、上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