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骑驴找马"已经是众多大学应届生的求职铁律,更有超级“面霸”身骑数匹“宝马”,依然等待“千里马”的光顾。5月9日,前程无忧发布一份“应届生面试爽约”情况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应届生面试爽约率再创新高。近二成的雇主,被75%的应届生“放过鸽子”。这也带出一个信号———即使就业形势险峻,应届生的“从容”、“挑剔”却更甚于往年,他们从苦哈哈的求职者升级为了挑三拣四的超级“面霸”。
0 1 高爽约率或缘于就业观升级
据悉,此次调查采取网络在线投票方式,共有2357家企业和1230位应届毕业生参与调查。调查显示,关于高爽约率的成因,雇佣之间各有不同说法。譬如,企业H R抱怨称求职者“职位申请太多,答应的面试太多”、“毕业生比较挑剔”等等。受访的应届生剖白自己“爽约”的主要原因,则是“企业提供的薪酬比较低”居多。
教育部统计显示,截至今年5月,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毕业生签约率还不及三成。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应届生却对面试机会一个接一个地挥霍,全然不顾自己的求职信誉,对此,前程无忧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分析:“今年的低签约率和2009年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2009年初,雇主对经济走势正处于观望期,缩减招聘数量成为相对安全的选择。但如今的低签约率则更多是由于年轻人的就业观与以往有所不同,他们对工作的态度、对薪酬的期许都有了显著的变化。”
真爱俱乐部人力资源总监D EM Y也认为“爽约”现象愈发普遍。“过去,很少有应届生面试‘爽约’,因为每一次爽约都会带来‘信誉折损’的后果。相近行业的H R圈子也会暗中将信誉较差的学子纳入‘黑名单’,但是,现在这种‘爽约’越来越普遍,H R对应届生也越来越包容,体谅了他们这种‘浮躁’行为。”在她看来,无论是“应届生抢工作”还是“企业抢优质生源”,都是激烈的人力资源大战,都需要“门当户对”的匹配性,不存在对错之分。
0 2 新媒体求职提升“海投”效率,企业招人难度陡增
近年,新媒体求职手段日趋丰富,除了传统的招聘门户网站外,微博求职、微信求职也提升着简历投递的精准度和命中率。如今,求职者除了可以在应聘网站上“海投”,还可以在微博上以企业、行业为条件进行针对性搜索,抓住目标岗位、目标企业的几率就更大。“海投”与“精投”的结合,使求职者足不出户便可获得极高的投递效率,“打印十几页简历顶着烈日奔赴应聘会”这样的草根求职模式,正在从大学生的求职选项中剔除。也正因为新媒体的应用频率越来越高,能够进入求职者选择范围内的岗位,也与日俱增。
在前程无忧的调查报告中,“职位申请太多,答应的面试太多”,是最为高频出现的面试“爽约”理由,达到25.7%。“海投、海申”仍然是“90后”求职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对互联网过分依赖,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却呈现“退化”态势。25位应届生表示,接到面试通知的一刻,往往不知如何应对,到最后就造成面试都答应了,却无法妥善安排时间,有时他们发现地方不熟或路程较远,干脆就直接放弃了。这种“非技术性爽约”也是一部分“爽约率”的贡献者。
应届生爽约率高,也倒逼企业方面进行自省和反思,有24 .3%的雇主认为自己被“放鸽子”的原因正是学生面临的选择多,机会多。但学生的“海投”也变相增加了H R的工作量。冯丽娟介绍:“面谈是雇主招聘的核心环节,为了确保人才和雇主需求匹配,多数企业的招聘面试还不止一轮。每安排一次面试,H R事前都会做许多准备,从筛选简历,到确定候选人,安排面试官……被‘爽约’的面试背后是H R大量的重复劳动和面对用人部门主管的压力。”
10 .1%的雇主认为自己提供的薪酬比较低。经济增速放缓,这意味着雇主大幅提薪几乎不可能。企业的经营方式正在转型,这意味着对人才技能知识的需求正在改变。企业主正在努力满足学生对薪酬的期望,尤其是民营企业,往往开出比国有企业、500强企业更高的起步薪酬。但学生却依然不买账,“‘90后’年轻人自我意识不断加强,擅长比较,对工作环境的舒适度、发展性和体面程度等均在学生的考量范围。”深圳西点学院人力资源总监A N D Y ZH U表示。
0 3“父母插手”是“爽约率”高的另一诱因
另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是,超过20%的学生承认“其实工作不难找”,只是自己比较挑剔。而挑剔的背后,往往是“父母”这个重要的幕后参谋。受访的学生中竟有超过六成的应届生认为,求职是需要父母“帮衬”的,如同当年他们的求学和未来的婚姻。
譬如,有些毕业生曾被两家以上的雇主看中,但家长认为,还可以找到薪酬更高的工作,“离家近”、“工作稳定性”、“是否国企或公务员单位”等成为家长们最看重的指标。许多应届生内心往往有一两项自己心仪的工作或求职愿望,但如果无法如愿以偿,往往就会“全听父母的”,“父母插手”成为“爽约率”高的另一诱因。
无论是“爽约”,还是“骑驴找马”,都是应届生从学校进入社会,与职场进行激烈磨合的表现。对此,冯丽娟对处于“过渡阶段”的学生表示理解:“毕业生们对自己的定位是受到高等教育的社会精英,但是在实习、求职和面试的过程中,并没有感受到期望的‘礼遇’,极少遇到识人的‘伯乐’,这也使他们对职场怀有拒斥感。”这种期望值落差,被父母进一步“煽风点火”,再加上攀比心理的驱使,致使“爽约”现象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