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又要到一年一度的毕业季。据国家人社部的数据统计,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699万,创历史新高。庞大的毕业生数量让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昨天,宁波团市委发布一份专门针对宁波18岁至35岁的少年和青年群体的幸福感调查报告。内容包括工作、收入、健康、自信等15个方面的题目。结果发现,职业角色期待对这两个群体的幸福感影响尤为明显。
在校学生 “进管理层”和“有编制”是理想模式
4月1日至4月30日,宁波团市委、宁波市关工委专门委托第三方调研机构进行主题为“18岁至35岁的幸福感”调查。调查采用街头问卷形式,采样两类人群:一类是各县市区年龄在18岁至35岁的非学生人群;另一类是18岁至35岁的在校学生人群,包括宁波地区的在校大学生与大专生;宁波地区的在校高中生以及职高学生。
样本量总计为1500个,覆盖范围是宁波11个县市区。从数据分析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体验的丰富以及社会压力的增大,幸福感实际呈现明显递减趋势。按照100分制来计算,中学生群体为76分,大学生群体为71.5分,社会青年群体只有66分。
其中,对于在校学生群体而言,就业仍是他们的主要压力。调查中,74.4%的大学生和中学生感觉自己走出校园就业压力大,不太幸福。而没有感到就业压力的仅为5.3%。并且学生群体倾向未来能从事企业管理工作或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就职。
社会青年 幸福感与工资水平、提升空间成正比
叶飞高中毕业后曾在一家陶艺工作室上班。后来,在家人的劝说下,他又重新回到校园,目前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大三学生。他说,比起其他在校学生的择业方向,他的目标更为明确。“想找有发展前景、福利待遇各方面跟得上的单位。”叶飞说。
吴小姐在宁波一家私营企业做会计已有6年。刚毕业的时候,她和身边所有的同学一样忙考公务员找大单位。直到阴差阳错地来到这家“小单位”,她从普通职业做到小领导。幸福对于她而言,更多的是和工资水平和提升空间挂钩。吴小姐说,总要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舒适。毕竟自己工作后,也不好意思问父母拿钱。现在女儿的奶粉钱,供房养车的钱都得自己赚。
相比少年们虚无缥缈地谈职业规划,青年群体的职业角色期待更为“骨感”。根据这份调查分析报告,在非学生群体中,一方面工作压力与幸福感成反比,另一方面收入高低、发展空间与幸福感成正比。如,选项中68%的人觉得平均月工资超过5000元更有幸福感。在发展空间的目标认识上有59.4%的人选择理想目标一直存在,并且时刻在观望中。
报告分析 幸福感来于对自我能力和职业期待的正确认识
在调查中,少年和青年两个群体的职业期待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些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随后,记者向宁波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请教。分析原因时,他告诉记者,在实际例子中,经常有这样的应届毕业大学生。本身没有社会经验,却希望“进管理层”或“当公务员”。以至于最后处处碰壁,觉得自己“很不幸福”。
该工作人员说:“让在校学生产生这种想法的还是来自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就拿公务员来说,都觉得当公务员事少钱多离家近。每年"国考"万人过独木桥,但其实真正能进"编制队伍"的应届毕业生比例很小,大部分人还是去了企业。另外对于已经工作的人来说,有了几年的社会经验,总想收入提高待遇变好,这也能够理解,但追求梦想还是要有前提,那就是自身的能力究竟有多大。”
最后,宁波团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林体告诉记者,之所以想到做这份调查,也是希望让大家看到在如今变得浮躁的年代,只要对自我能力和职业角色期待有正确认识,幸福感其实不难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