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进入3月以后,应聘、面试便成为应届毕业生的主要功课。坦白地说,他们是伴随着就业难的声音走进大学校门的,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真到面对的时候,还是别有一番感慨。大学生就业难,究竟难在哪儿?学校、社会,以及大学生自己又该怎样应对?
观念 对“好工作”的期待
大学生做小买卖行不行?到民营企业发展好不好?即将走出象牙塔的莘莘学子,有多少人想到过这些问题。这个数字恐怕少之又少。
各种招聘会上,展位前的人气,最能说明问题。凡是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知名企业前必然人潮涌动,而普通民营企业则乏人关注。在太原市美特好超市的招聘展台前,记者听到一位父亲向女儿灌输 “好工作”的观念:“女孩子找工作,就图个安稳,当不了公务员、进不了事业单位,也要找一个办公室文职。”
与这位父亲有相同想法的人不在少数。根据省人才市场统计,招聘岗位与求职者意愿差异较大。市场需求较大的有技术人员、建筑类、餐饮业等,而求职意愿热门的是人力资源行政、财务审计、教师培训科研、高级管理等。简单分析不难看出,所谓“热门”,肯定是待遇好,工作相对轻松。与之相反的“冷门”,即使待遇不错,也属于辛苦岗位。
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孙祥林指出,所谓大学生就业难,其实是找好工作难。当大家都在挤独木桥的时候,不妨换个思路。近年来,即使公务员考试,也越来越注重基层经历。大学生应看清就业发展趋势,及早调整择业方向。
技能 通用型人才难求一职
4月10日,山西医科大学举办的就业洽谈会上,该校麻醉专业的甄小军手捧简历,却不着急签约:“招聘麻醉师的单位有20多家,再加上我的实习经历,选择的余地很大。”与甄小军相比,大部分非技术专业的学生却没这么幸运,他们表示,因为所学专业技术性不强,加之自身没有一技之长,只能选择行政、销售类岗位,不仅薪资不高,竞争也非常激烈。
这种情况,在综合招聘会上更加明显,类似设计、会计、机械等专业技术型人才往往可以多职选一,而行政、销售等通用型人才则难求一职。
多年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白永富表示,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在技术领域、高层岗位,没有一定水平不可能找到合适工作;而大学生渴求的办公室职员、文员类岗位基本饱和,僧多粥少,这么个找法不难才怪。
经验 迈不过去的门槛
“有工作经验吗?”大学生应聘屡屡在“工作经验”上碰壁。
在省人才市场招聘大厅内,记者遇到学自动化控制的研究生沈爱芳,她拿着简历向一家科技公司介绍自己后,被婉转拒绝,理由是必须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即使研究生也不例外。听到这样的答复,小沈有些无奈:“这已经不是第一家了。没有经验找不到工作,可没有工作到哪儿积累经验?”
要求应届毕业生有工作经验看似苛刻,其实反映的却是我们教育体制的缺陷。对此,省就业指导中心创业导师李丽宏认为,应该采取校企共建实习基地的方式。这相当于提前对学生进行就业培训,有目的地让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不仅可以提高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可以尽早转化为对企业、对社会负责的职业化成年人。
教育 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校长王志刚直言,现在的大学是“哪个省钱、好办,就办哪个学科。”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当务之急“除了对学校进行定位之外,还应该对学科定位,要按社会急需来招生。”
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技术中心起重所高级工程师阎少泉,是太原科技大学起重机专业的毕业生。她告诉记者,目前太原科技大学是全国唯一设置起重机专业的学校,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基本为100%,甚至很多大三的学生都被企业“预约”了。“当年,很多学校出于行业萧条等原因,纷纷撤销了起重机专业,可现在就业形势好转了,恢复的却很少。”专业设置不能与社会协调同步,课程设置同样尚未走出传统的桎梏。运城市口腔卫生学校校长翟冬鸿表示,知识更新较慢、“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缺乏必要的实践技能等,与学生的就业要求严重不符。对此,学校应优化整合专业课程设置,尽量使学生在校教育的知识结构能与社会需求匹配,从而缓解就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