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刘黎霞 用人单位招聘信息规定求职者为“211”、“985”高校毕业生,这种现象要收敛了!
日前,教育部发文明确要求,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同时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不过记者采访了解到,学生对此新规并不感冒,更多人担忧企业会把就业歧视变成招人“潜规则”。
调查:三类就业歧视最突出
记者走访多位求职大学生了解到,目前我省毕业生遭遇的就业歧视主要是:非“985”“211”不收,非本地户籍另眼相待,明确不招女生等。
“985”、“211”学历歧视不仅仅存在本科毕业求职中,有学生告诉记者,最离谱的是,即便是毕业于重点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在求职应聘中也会遭遇学历“查三代”的尴尬。本科毕业于广东省内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硕士考入中山大学的学生小吴说,有的招聘单位会特别留意询问本科院校是哪里,听说了学校名字后就会不太感冒,其师姐同样因此被拒过。
学生:招人“潜规则”难监管
广州大学学生小黄认为,从目前教育部文件看到,似乎都是倡导,没有明确的处罚措施,也不知道如何来执行,现在让人担心的是,由于教育部要求不能明文招985高校学生,那很可能企业会将其变成招人的“潜规则”,对这种行为的监管很难。
有学生则表示,目前人才供大于求,企业即使不在招聘信息中写明那些要求,也会在简历筛选过程中“过滤”掉他们,歧视肯定还是会存在的。
志愿者:初衷好缺乏操作性
对于教育部“三项严禁”举措,反就业歧视斗士、中大毕业生郑楚然认为,教育部此举对就业平等是很好的鼓励,但并不看好其能贯彻落实。“法律本来就规定了就业平等,但现在的问题是法律规定缺乏执行。”郑楚然建议,对有就业歧视行为且逾期不改的企业,应该处以3000-30000元的罚款,另外要明确举证责任在于被投诉方。此外,人社部门、劳动部门主动发现就业歧视问题,而不是等求职者来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