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就业总量持续增加;另一方面,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用人需求呈下降趋势,据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统计,这些单位2013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在调研的200多所高校中,约有60%的高校认为就业形势严峻,部分毕业生对就业前景感到担忧甚至焦虑。
那么,面对这样的就业大背景,全国各地方、高校又有怎样的应对措施呢?
增加就业渠道
就业渠道的丰富多元,意味着初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能够有更多样的就业岗位可供选择。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上,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就指出,化解就业压力,根本是增加就业岗位。
进入优秀的企业工作,与企业一同成长,是很多高校毕业生的梦想。一些地方政府、教育厅努力推动企业与普通高校的人才对接。例如,内蒙古自治区鼓励各类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并对相关企业在3年内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广东省则大力开展“企业精英进校园”系列活动,如“百人千企进校园”、“优秀企业校园行”等。
初出校门,许多大学毕业生也选择到基层锻炼自己、奉献自己的力量。国家的“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的开展,为普通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途径;地方政府也在大力鼓励毕业生走进基层,内蒙古自治区区级机关录用公务员,均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录用,全区事业单位还要定向招聘基层就业项目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
以创业带动就业
湖北省以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建设为载体,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省俱乐部和各高校俱乐部按照“每月有主题,每周有活动,每天能咨询”的要求,经常举办主题沙龙活动。从2012年开始,湖北省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为毕业生创业提供扶持资金,并实施“大学生创业金种子计划”,为创业学生提供无息贷款。为保障创业效果,湖北省开展了“优秀俱乐部”、“就业湖北先进高校”、“大学生创业之星”等评选工作,并聘请成功创业者、学者等对大学生创业提供评估和指导。
畅通就业信息
广东省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招聘活动,建立了省级毕业生就业常设市场,2013年已面向高校毕业生举办41场专场招聘活动,同时还举办了特殊群体专场招聘活动、“春暖校园”系列招聘活动;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建立了毕业生网上求职招聘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就业信息的收集、发布、更新,现已发布招聘信息21397条,并组织了网络视频招聘。
各大学也在努力丰富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以便利他们的求职过程。南昌大学开展就业服务进公寓活动,在学生公寓设立了电子屏、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咨询室、用人单位招聘室等,使毕业生“足不出户”就能获得就业信息。
帮扶困难毕业生
弱势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越来越走入人们的视野,成为衡量高校就业情况的重要指标。正如杜玉波所说,“评价高校就业工作,不仅要看就业率和面上的就业状况,还要看困难群体的就业情况。”
长安大学从2009年开始,设立校内见习岗位,针对家庭经济困难、西部农村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专业就业弱势的学生,为他们提供见习补助,并从2008年起每年为学校100名困难毕业生提供每人5000元的就业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