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下旬,随着全国各大高校考研分数陆续揭晓,一批考研落榜生即将加入就业大军。据统计,今年全国考研落榜生预计将达到120万人,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较去年猛增19万人;在双重的就业压力下,考研落榜生或面临“最艰难就业季”。相关人士认为,“半工半读”有助于落榜生平稳过渡,解决“落榜危机”需要全面就业辅导。
□ 本报记者 林益民
考研落榜生就业压力逐年递增
据统计,2009~2013年,我国研究生报名人数每年都以超过10万人的幅度增长,2013年预计达到180万。按照近年来约3:1的考录比计算,今年的考研落榜生将达到120万人左右。与此同时,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较去年猛增19万人,达到700万人历史峰值。
除了毕业生人数的压力,由于错过了“金九银十”的校招高峰,有意就业的考研落榜生必须在今年春季的最后一波校招中奋力一搏;这势必会引起一定的“扎堆求职”现象,从而加剧其求职竞争压力。
2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学费每年原则上硕士生不超过8000元、博士生不超过1万元。按照新规,每位硕士生或博士生家庭年经济支出将在1.5万元左右,这一政策很可能将促使一批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加入求职大军。可以预见,在未来的1~2年里,考研落榜生就业形势将依旧严峻。
谈到考研落榜生的竞争力问题时,一位网络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告诉记者,其公司每年都会招收一批考研落榜的学生,因为这批学生的专业知识相对过硬,且做事比较稳重踏实。不过,这位经理也指出,由于大多数考研落榜生都有继续进修的意向,因此部分看重员工忠诚度的企业,可能并不会优先考虑录用落榜生。
“半工半读”助平稳过渡
据麦可思2012年底的一份调查显示,2013届本科毕业生在国内读研的第一理由是“就业前景好”(34%),可见,学生选择读研的主要原因是出于就业的目的,希望通过读研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那么,考研落榜生在就业和复读的矛盾之间,会有怎样的选择呢?
毕业于广州某重点大学中文系的小卢,参加过去年1月的研究生考试,当时信心满满的他曾被舍友誉为 “希望之星”。可是当成绩发下来后,小卢却傻了眼——英语竟然只得了55分!由于小卢此前一门心思考研,因此从没有参加过任何实习。眼看同学每天西装革履出门求职或上班,小卢感到压力很大,便匆匆加入了求职大军。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小卢的求职最终无果。
毕业后,小卢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并找到了一份实习编辑的工作,每周上三天班,其余时间在图书馆复习,周末则去辅导班补习。“虽然实习补贴只够勉强交房费,但这份工作和我的职业规划比较吻合,而且不会消耗太多精力。”小卢说道,“如果将来考研还是没考上,起码还有工作转正的希望。”
另一位在某通信公司担任了两年客户经理的许同学则告诉记者,自己曾报考本校商学院落榜,后考虑过申请留学,但鉴于GPA并不是非常突出,于是决定先工作1~2年。这样一来既可以丰富自己的履历,又可以让自己在实践中更明确地了解自己的特长,从而找准未来学习的方向。
“落榜危机”需全面就业辅导
“就业辅导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一个长期深入的过程。” 深圳大学招生就业办公室姚凯主任介绍道,深圳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自大一新生入学开始,便会定期举办转专业、职业规划调整、外企求职等专题讲座。在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网站上,还会提供就业政策发布、校园招聘咨询、职业测评、就业指导等服务。与此同时,中心还积极拓宽学生实习与就业市场,组织毕业生参加供需见面会及办理离校手续,并对毕业生开展追踪调查,进行与学生就业、职业发展相关的应用研究等。
“因为校方在前期的学科专业培训方面和就业辅导方面已经有了长期的铺垫,因此基本上不会出现‘落榜危机’的情况。学生也可以随时预约老师一对一进行个体咨询,搞清自己遇到的困惑。”姚主任告诉记者,即使是学生毕业后尚未找到工作,校方仍会保留其校园ID和邮箱,继续为其提供就业指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