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重庆晚报》报道说,在重庆市举办的一个人才交流大会上,招聘方有不少是世界五百强企业。荷兰银行看上一位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财经知识都很出色的女生,问及待遇要求时,该女生表示:“月薪低于4000元我不干。”结果她的简历被当场退回。
在大学生低工资甚至零工资就业屡见不鲜的现实语境下,这名女生“低于4000元不干”的表述的确显得有些另类,结果是在强大的资本面前碰了一鼻子灰。对于当场退回简历一事,荷兰银行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给出的理由是:“她将物质看做了工作的动力源,求职心态浮躁。”
笔者倒是以为,该女生的求职心态并不浮躁,她很清楚自己的劳动力价值,并在面对招聘方时勇敢地“报价”了,尽管表达方式过于直接,缺乏商人的精明。至于“将物质看做工作动力源”,即便是该女生的真实想法,我看也没什么不可以——芸芸众生,有几个人不是为生计而劳碌?
在市场经济社会,劳动者不仅创造价值,而且其本身具有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的价值,否则就不会有所谓人才市场。劳动力价值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薪酬待遇,劳动者作为“卖方”,为“买方”提供劳动,并要求获取相应的报酬,实为天经地义。可是我们看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人们可以在菜市场上为一棵白菜的价格讨价还价,却不能在人才市场上为自己的劳动报酬争短论长。劳动力价值作为人的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格尊严,可是在交易过程中其自由度甚至还不如一棵白菜,这实在令人悲哀。
劳动力价值变成了资方说一不二,显然不是市场和谐的应有之义,这其中固然有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实原因,亦存在劳资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制度困境——劳动者一方不仅在经济上是弱者,在话语权上也乏善可陈。几乎所有的话语权都被资方掌控,他们可以将大学生零就业的艰辛和无奈说成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甚至一方面追求利润最大化,一方面却抡起道德的大棒,将那些敢于高薪求职的人贬斥为“心态浮躁”、“功利心太重”。
一直以来,中国凭借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同时也迅速跃居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然而诸多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之上的经济总量增长未必合乎社会发展伦理,因为人民没有充分享受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从长远来看,企业过分依赖廉价劳动力,无法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只会削弱自身的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月薪4000元求职女生简历被退回,绝不是女生单方面的损失,在一个劳动者失去为自身劳动力价值讨价还价权利的语境下,从社会、企业到个人,没有谁是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