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则“贾汪六百科级干部网上晒家底”的新闻将徐州市贾汪区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按照要求,该区的600多名科级干部将“个人住房、收入等情况,配偶、子女上学、从业等情况及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情况”全部上网公布,普通网民只需打开“贾汪区勤廉评价系统”网站,就能查询到该区任一科级官员的相关情况。
从公布个别新任用官员财产到区属科级干部全员公开、从只在内网发布到互联网上公布于众,与国内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做法相比,贾汪区的举措不仅来了个“全国首创”,更是在“官员财产公布”话题下进行了一次大踏步前进。那么这份“官员家底情况”究竟如何出炉,又如何能够置于公众视野下自觉接受监督呢?昨天记者进行了调查。
数据统计
区属机关中有两套房的约占19%
在贾汪区廉政评价系统的网站上,打开“信息公开”栏目,点击各单位干部的名字,他们的廉政材料就会跳出来。扬子晚报记者注意到,财产公开一项都放在“廉洁自律”的栏目下。大部分干部都填写了房产、月收入和配偶子女的工作学习情况等,有的干部精确到每套房子多少平方米、每月收入多少元,最认真的干部连每处房产做什么用、租金多少、家里的轿车价值多少钱都一一写出。
大多数干部报告了配偶和子女的情况,多数干部因为比较年轻,小孩还在读书。有一名干部明确表示女儿在国外读书。同时,也有少数干部在财产数据中没有填写房产资料,还有少数干部没有填写具体的数据,最简单的仅一行字“认真践行勤政廉政相关要求”。
在该区600多名科级干部中,可查询到填写了财产公开资料的有455人。扬子晚报记者粗略统计了区属机关(包括党群部门)的314名干部的公开材料(没有统计下属镇和工业园区的干部),发现申报有一套住房的为184人,占58.6%;有两套住房的61人,占19.4%;三套住房的2人,无房的5人(其中一人明确表示租房居住)。在财产数据中未填房产的有16人,没有填写任何财产和家人情况的有43人,还有3人资料是空白。
网晒家底3问
1 干部家底公布包含哪些内容?
“个人住房、收入情况,配偶子女从业上学情况等”
昨天上午,记者打开“贾汪区勤廉评价系统”网站,进入“领导干部信息公开”栏目,第一条“廉洁自律”子栏目中,公开内容包括:个人住房、收入等情况,配偶、子女上学、从业等情况及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情况。公开时限要求为:长期、及时。
记者随意点击相关干部信息,比如,紫庄镇党委书记耿薇在“廉洁自律”栏目中公布内容为:个人年收入6万元,配偶常继,大吴镇鹿庄村支书,年收入5万元,儿子常畅,在校大学生,家住徐州绿地世纪城小区。又如,区法院副院长高玲公布内容为:徐州奎园小区住房一套,月收入约5000元,配偶在检察院工作,女儿在招商银行[10.03 0.10% 股吧 研报]工作。
记者点击约百名干部公布内容发现,大部分干部只有一套住房,少部分干部拥有两套及以上住房。约有一半人的月收入在5000元左右,也有不少人未提及工资数字,而是“每月收入为正常财政工资”。
贾汪区纪委常委、监察局副局长刘尊华告诉记者,“贾汪勤廉评价系统”1月份正式上线,该区区管的600多名科级干部被要求在一个月之内将信息公开内容全部上网公开。“在勤廉评价系统中,每名干部都有一个口令和密码,区‘勤廉评价系统领导小组’要求他们自我审核后上网,并且根据家庭财产变动情况进行实时修改。”刘尊华举例,有一名干部今年刚刚购买了一套住房,他很快就修改为“两套住房”。
2 公开信息的准确性有没有保证?
“详细核实很难,只能靠自觉和公众监督”
从申报流程看,各个干部公开信息主要是自我审核公开,那么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如何把握?刘尊华坦言,区纪委暂时还无法对每名干部公开信息是否准确进行详细核实,目前只能靠干部自觉。但是他表示,干部填写的内容一旦上网公开,就要面对“全社会的眼睛”,“在单位里,有领导、下属看着,在分管的片区里,有广大老百姓看着,要是不说实话,他自己都睡不好觉。”
记者提出,如果有群众反映干部登记信息不实将如何处理?刘尊华表示,区纪委将对相关干部进行“诫勉谈话、批评教育、督促整改”。他介绍,随着“勤廉评价系统”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下一步会考虑推出相关措施,对干部公布信息进行调查、审核。目前,还没有接到群众关于信息不实的举报。
3 干部公布家底能不能再全面些?
“下一步家庭财产及私家车等内容也将列入”
记者注意到,网络上关注贾汪区干部晒家底时,均提到了没有要求干部公布个人家庭存款及私家车情况。刘尊华坦言,目前勤廉评价系统只是刚刚运行,全区干部也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要想将干部的所有家庭财产信息来一个“大起底”,暂时还不具备条件。他说,该区正在对系统运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补和完善,随着运行机制逐步健全,家庭财产、私有小汽车等内容可能也将列入公布范围。“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达到区委书记吴新福所说的,实行财产申报并非要‘治’干部,而在于培养干部的‘两个习惯’,即习惯在监督的环境下工作、习惯在法制的轨道上用权,最终让勤廉成为贾汪的一种执政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