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报讯(记者王俊)“这份报告把我气得一句话说不出来,全篇一千多字竟然没有一个标点符号,文章结尾还有一个‘ ’和‘:)’,真看不懂现在的85后职场新人,太没有职业精神了。”说这话的是大连一家贸易公司的经理,最近,一份没有一个标点的报告很是让她头疼。
这位经理曲女士是上世纪70年代生人,在她印象中,从小到大,老师一直强调标点符号的应用,大学时代,大家都选修了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也对于报告、总结的格式有了认识,“我认为,只要认真,现在的大学生写一份正规的总结并不难吧?”但曲女士给记者看的这份总结,却没有一个标点,全文以空格间隔,文章的最后,是网络语言中比较流行的浪线和笑脸。
写这份报告的是一位1986年出生的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在接受批评后也给了经理这样的答复:我们平时都在网上聊 Q Q,根本用不到标点符号,一个回车搞定,这种说话方式已经习惯了。
对于这种“ Q Q后遗症”,在人民路一家物流公司任 H R的姜鑫也深有感触。“80后,特别是85后,已经集群化地将网络语言热烈地植入现实生活,好比一句暗号或某种共识,我常常在招聘会上收到这样的简历,照片用的是 Q Q视频截图,或者是非主流的那种大眼睛照片,还有的在简历里什么也不写,注明‘见到我之后就会了解我的个性’,有的简历语言充满‘哈’‘什么什么的说’这类网络语言。”她坦言,这样的简历一般都会被搁置起来。“我知道他们有个性,但总觉得这样和公司的文化要求不符,而且写份东西都如此没有职业精神,谁敢把一些重要工作交给他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