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离”这个词最早的来源是“闪电式离婚”,与“闪电式结婚”相关,形容夫妇之间结婚离婚的速度快如闪电。
现在“闪离”这个词在职场有了另外一个解释:“闪电式离职”,形容新员工进入公司没几天,又突然离开公司。
在钱江晚报HR经理的QQ群里,众多人力资源经理表示,“闪离”的人群大部分都是应届毕业生。每一年“闪离”的人数都有增加,“闪离”原因最多的就是公司并不是他们理解中的那个公司,或者岗位职能也与应聘者想象的有差距。
不知道自己想要啥,实习期内频繁“闪”
从8月份开始实习,一直到11月,换了4个实习单位,最长的做了2个月,最短的2个星期。营销专业毕业生小顾的4个月实习期就这么过去了。
“所有招聘会招工的种类里,营销行业最好找工作。我先去了一家网络公司做销售,但因为是电话销售,每天要打上百个电话,我只呆了两个星期。”小顾说,他换了一家制造单位跑营销,又觉得公司收入虽然稳定,但出差太累,于是又去了快销行业,还是觉得自己不适合,最后进了电子商务企业。“我从网上搜来的资料说某个行业不错,但真正开始实习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
像小顾这样频繁更换实习单位的实习生并不多,但应届毕业生频繁跳槽已成为普遍现象。
一个网络公司的HR告诉记者,他们公司今年招聘的应届毕业生中,有80%的人做了“闪离族”,时间最长的1个月,最短的3天。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毕业生根本不知道自己要签的单位或者行业到底是做什么的。
从各学校的就业处和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处了解到的信息,应届毕业生们在各种招聘会和宣讲会上问得最多的问题是:这个工作是做什么的。
“闪离族”说,“闪得快”才能尝试更多
“许多应届毕业生,理论和实践是完全脱离的。”一位人力资源外包公司的培训经理告诉记者,“我们曾经面试过一个通讯专业的学生,问他如何优化室内信号,信号分布点距离该是多少?但是这个成绩挺优秀的学生,回答不出。其实这个问题的知识点,在他们大二时就已经学过了。”
因为专业知识与现实工作脱节,学生需要一段时间入门,入门后发现不适合,就只能赶快离开。
有那么多单位可以选择,不赶紧闪,就错过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这是很多“闪离族”的想法。
中文、法学、语言、管理等“百搭”专业毕业的学生,这样的问题就更加明显。广告专业的王MM说:“我们这个专业可以去广告、策划、公关、设计、新闻很多行业,可是我根本不知道这个行业和另一个行业有什么不同,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王MM说,进入单位后,培训完了,也只能先打杂,再熟悉工作内容,等发现自己不适合这个行业或单位就必须马上走,不然时间耽搁不起,好单位也没位置了。“男人女人都怕入错行,那么多行业要试过来,不及时‘闪’,怎么来得及?”
对于“闪离”,HR的评价是:要想真正了解一个行业,至少需要半年时间,许多毕业生其实刚摸到门边,就“闪”了。而且,如果频繁“闪离”,在招聘时,用人单位会怀疑你的忠诚度。
没有一份工作是十全十美的,不妨通过关键词来筛选
无论是你不知道自己该从事什么工作,还是觉得这份工作不适合你,说起来都是一个意思——这份工作和你的理想工作之间有偏差,这种偏差可能是工作内容这样的硬条款,也可能是工作环境这样的软条款。
“世界五百强企业一般都有工作描述书,对一份工作到底是做什么的,有很详细的描述。但是对于这项工作到底承受多少压力,工作强度是什么,工作氛围怎么样,这样的软性工作内容是没有办法描述的。”浙江外服公司HR经理过泓说。
工作的硬条款,还可以通过网络有个大致了解,也可以找从事这个行业的师兄师姐,打听自己的专业和行业之间的接轨到底难在哪里,要注意什么。
至于软条款,过泓说,可以把你的理想工作分成若干个词,比如薪资、发展方向、压力大小、工作氛围、工作地点,并且排出先后顺序,然后看看你手头的这份工作到底符合几个方面。
过泓说,如果排名前三的关键词能满足一个,哪怕剩下的关键词都不能满足,也要先做着。因为没有一份工作是十全十美的,做事之前先做人,不要挑工作,先在一份工作中学会做一个社会人,然后再来考虑换工作,不然“闪”多少次,都可能白“闪”了,甚至可能把工作的腰都给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