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换概念
当年,我面试春运列车乘务员的时候,其中一位面试官看到我这样就很怀疑的问我:“你可以干重活吗?有时在列车上要帮顾客提行李,上百斤重的。”呜呜呜,面试官在吓唬我啊,我当然不认为自己能提得了那么重的东西,我就说:“我帮顾客一起提行李,两个人还是抬得动的,更何况顾客还不一定愿意或者放心让我提呢?就算提不动,也还可以找别人帮忙。”
避重就轻
回答上诉那个问题后,那位面试官明显不满意我的答案,紧接着问:“你干过重活吗?列车的工作很苦的,你受得了吗?”虽然很不满面试官对我的能力的质疑,但是我就当他关心我好了。于是,我很真挚地看着他,说:“我在课室管理这边当学生助理的时候,我们这些助理经常也要抬抬桌椅之类的,在家里也干家务的,我相信我可以的。”还好,这样的举例让面试官们接受了。虽然只有我知道,我以前搬得的椅子不算太重,当然我不会具体告诉面试官说:“我搬了一张小椅子因为男生去搬桌子了。”这就是我所谓的避重就轻,笼统的回答说我们而不是说我。
含糊其辞
当面试进入白热化的阶段时,面试官紧接着问了我一个令我惊悚的问题。面试官说:“你家人知道你要参加这个志愿活动吗?支持你过年不回家去做乘务员?”为什么令我惊悚呢?因为对于没有确定下来的面试结果,我是不会先告知父母这件事的,我通常只告知他们结果,而他们也经常支持我的决定。所以,在面试前,我并未把这件事告知父母,谈何同不同意,支不支持啊。为了面试顺利通过,我只好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说:“我父母一向支持我的决定,他们并不会反对有这个机会锻炼,他们也希望我早如踏入社会,磨练自己。”